音乐教研员为何频遭非议?
更新时间:2025-07-07 07:26 浏览量:2
文 | 潘朝阳
教研,是指针对教学开展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推行普及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制度,但当时中小学师资贫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短期内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学科教师,1949年12月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的重要性,由此形成省、市、区县三级教研室,各级教研员应运而生,音乐教研员便是其中之一。
教研员的工作从传达上级教育指示起步,进而对学科教学提出要求并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研员身边逐渐凝聚起一批追求教学进步的一线教师,使教研员的职位变得重要,成为一项特殊工作,音乐教研员尤其如此。
通常来说,教研员应在本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知名度,包括教学能力突出、科研水平显著,同时需具备组织和领导能力。他们大多需有十多年一线教学经历,且需具备高级教师职称。这类资深教研员活跃在教研舞台,成为一线教师的精神导师。
然而,长期以来,教研员整体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几十年来,市、区县级教研员岗位几乎均由委任方式产生。在此情形下,一旦教研员能力不足,教研工作必然出现短板。部分教研员管理方式粗暴,加之自身本领欠缺,致使包括音乐教研员在内的各学科教研员都成为教师议论甚至征讨的对象。
由于教师职称晋升制度需提供各类证明,教研员手中的公开课和讲座证书便成为紧俏“资源”。各级部门为开展工作举办学科教学竞赛,而谁能参加往往由教研员决定,甚至省级、国家级教研活动的参与资格也成为某些教研员手中可交易的“资源”。小圈子里的人能频繁参加高级别教研活动,而普通教师可能始终没有参与机会。这种不对称的优势使教研员成为某些人追捧的对象。长此以往,一些教研员滋生高人一等的心理,其指点江山、唯我独尊的做派让“教研员”形象严重受损。
教研员的首要工作是指导教学实践与支持教师发展,但这项工作常遭吐槽。笔者曾亲历如下场景:市级教研活动中,市教研员被十几个区县教研员众星捧月般围绕,一些普通教师争先恐后地获取教研员的关注。为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参赛教师不惜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前往市教研员家中“拜访、求教”。若教研员有德行,定会公事公办,敏锐发现潜在的优秀人才;若教研员有官僚做派,则会甘于被“围猎”,沉湎其中。甚至一些省市教研员退休后仍不甘寂寞,为每次数千元的费用频繁担任各类竞赛、教师招聘、课题评审的评委。
还有一些教研员,从未上过一线课堂,却以能说会道为专长:教研活动中,他们长篇大论、口若悬河,课程标准、教学艺术、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等概念脱口而出;评课环节,他们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逐条批评,仿佛一无是处。然而,在偶尔的示范课或公开课中,这些教研员却表现平淡、错误频出,有的音乐教研员从头到尾无钢琴示范,甚至弹不了一首简单的歌曲。更有个别教研员为一己私利,在学习用书征订、学习用具采购等环节违背良心……
这些不良行为触及社会敏感神经,反映出教研制度的深层矛盾。教研员频遭非议,本质上是社会对其影响力的反馈,也促使教研制度不断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门正逐步健全教研体制机制,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通过明确职能定位、公开招聘等方式,让大批有能力、敢担当的优秀教师走上教研员岗位,充分发挥其专业支撑与多元服务作用。相当数量的教研员能友善对待一线教师,与他们成为朋友,处处为一线教师着想,自然赢得广泛拥护,使教研员工作回归理性。而那些德不配位的教研员,正逐渐淡出舞台,最终成为历史。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