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火,烧到全球
更新时间:2025-07-07 18:29 浏览量:1
最近大家对于美国电影最统一的认知就是,太“政治正确”了。
几乎每部好莱坞电影,只要有一些非纯正雅利安白人角色的形象,或者一些性少数群体的表达,几乎都得被打上“政治正确荼毒”的标签。
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方比较矫枉过正一点。
反正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失去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政治正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当的大陆观众,已经是看到黑人角色就反感的程度。
特别是《小美人鱼》《白雪公主》这些经典IP,因为启用了具备少数族裔血统的演员,成为众矢之的,无数人都在指责:即便想要拍摄少数群体,也应该付出耐心,准备属于他们族裔的故事,而不是直接拿来主义。
最近在上海电影节一票难求的的《罪人》,恰好是符合以上要求的电影。
《罪人》作为“恐怖”电影,得到的高口碑和受追捧程度,已经相当可观。而这部没有办法正式引进大陆院线,讲述黑人故事的电影,怎么又引起观众的热情呢?
精致复古,与恰到好处的革新,恐怕是《罪人》能在一片惨淡的美国电影中,杀出重围的原因。
01
一部摘棉花的黑人电影
最近为了“抵制”强调种族与少数群体的西方电影,或是表达自身对“文化冲突”的不满,短视频上动不动就用“摘棉花”来玩梗,取笑黑人。
基本上,认定黑人们看到“摘棉花”几个字就会敏感到发狂。
《罪人》的故事进入主线,第一个镜头,就是黑人在摘棉花的场景,丝毫没有回避历史上黑人生存的状况。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大萧条和禁酒令盛行的30年代,因为整体压抑与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黑人、亚裔、印第安人等等非白人群体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
彼时,奉行宗教种族主义的3K党重新在美国大行其道。
不仅是黑人,其他宗教的信徒和所有的非白人群体,都处于非常极端的世界中,时刻面临着危机。
故事由黑人教会的牧师男孩切入,他被从芝加哥黑帮回归故乡的双胞胎兄弟招募,准备开张营业蓝调音乐酒吧,结果唤醒了曾经的秘密。
男孩相当有音乐天赋,几乎是为音乐而生。
电影的前四十分钟,就是兄弟俩和男孩们一起筹备酒吧的过程。他们寻找曾经的朋友和亲人,寻找各种各样的乐手和厨师,联络华裔店主,准备食物与酒水。
丝毫看不出任何恐怖的氛围,缓慢但丰富地呈现出了美国南部地域少数群体们的缤纷图景:
在美好的景色与灿烂的天空之下,他们深入社会的角落中,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又吸取着所在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法则,以及生存秩序。
摘棉花遭到农场主的欺压,被白人边缘化,自己也恐惧于白人的靠近,面临3K党的追逐…
都是那个时代的少数族裔们真实的状况与遭遇,是组成这幅图景的必要部分。
虽然以上部分,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恐怖的桥段,但实际上生存在一个被歧视、被排挤的空间内,就足够恐怖了。
而能够维持这些少数群体们生存乐趣的,就是音乐。
音乐,不是美国赋予少数群体的,是他们从故乡带来,绵延在自己的文化、历史与血脉之中的。
02
音乐无肤色
电影的开篇讲述了一个传说,在古老的过去,有一批存在着特殊天赋的歌者,他们被称作“游吟诗人”。
他们的歌声可以链接过去与未来,但也可以吸引危险的恶灵。
在《罪人》中,牧师男孩就是如此的歌者。
整部电影中最具华彩的,是其中的音乐部分,特别是牧师男孩唱起歌的桥段,在IMAX 70mm胶片特制的技术支持下,画面会随着歌声从宽银幕渐渐打开,铺满整张1.43:1的巨大银幕。
歌声持续进行,来自远古的乐手,宗教仪式上的舞者,非洲不同部落的艺术家,来自酒吧的DJ与嘻哈歌手,在乐池里蹦迪穿着棒球服的黑人女孩与30年代穿着厨师围裙的黑人妇女共舞。
画着脸谱的孙悟空在美国的木房子中翻滚跳跃,京剧花旦也在乐池中翻飞着水袖。
蓝调音乐是灵魂本身,将肤色、时代、社会、文化的隔阂全部抹平,化作火焰烧穿屋顶,烧掉需要躲避禁酒令与白人追查的房屋。让自由,暴露在天地之中。
这个桥段,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电影院中最好的音乐桥段。超越不少所谓的歌舞片,让音乐与视觉真正成为打开银幕空间的方式,极具现代性,可以名留影史。
音乐,也是组成本片的重要部分。
不仅仅在于电影中许多人物关系,是通过音乐元素牵连在一起,音乐更是直接将角色情绪传递给观众,也推动着故事与人物的变化。
在吸血鬼来到酒吧门口,试图蒙混进入酒吧时,唱起了美国乡村音乐,在他们将大多数人都转化成吸血鬼之后,在酒吧外面再度唱起乡村音乐,更庞大的群体让乡村音乐成为挑衅的战歌。
不同的音乐种类代表了不同的话语,在最极端的时代,音乐也成了剥削,或抗争的武器。
在牧师男孩开始唱歌之前,黑人老者告诉他,宗教是别人赋予我们的,而音乐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群体的一部分。
在白人主导的驱魔电影中,往往会以驱魔师、宗教人士念诵圣经驱除邪魔,作为结局。在《罪人》中,当牧师男孩念起圣经的时候,吸血鬼们甚至一起念诵了起来。
实际上,宗教只是“吸血鬼”们另一种传染的方式。
到此刻观众才会回想起电影的第一幕,其中为数不多的跳吓场景,当牧师向身负重伤回来的男孩伸出救护的双手时,姿势与想要传染男孩的吸血鬼首领如出一辙。
圣人与邪魔,白与黑,宗教与邪典混为一体,是最讽刺的地方。
于是男孩重新捡起音乐,让音乐成为领导自己的方向。
03
真正的恶魔
作为一部吸血鬼恐怖电影,《罪人》真正的高潮并不在吸血鬼屠杀和反抗吸血鬼成功的场景。
在吸血鬼攻入酒吧时,他向双胞胎哥哥说道,其实租给你们这个地方的就是3K党的头领,而他的儿子就是第一个被吸血鬼首领传染的对象。
他们原本就计划着,当晚要弄死来酒吧的黑人们。
无论是3K党还是吸血鬼,少数群体们难逃一劫。
电影正片的最后一幕,是幸存下来的双胞胎哥哥,提前埋伏好,用枪林弹雨将妄图来收割的3K党们一网打尽。
其实故事到了这里,整部电影到底在讲述什么已经很明显了。
吸血鬼其实就是以美国保守白人为主的势力,他们从宗教而来,成为奴隶主,形成3K党,延续到现在的MAGA,一代又一代变体,一代又一代修改着自己的行事法则,只为了从文化到肉体消除少数族裔。
主动或被动成了吸血鬼的黑人、亚裔,是白人们的帮凶;似乎,他们获得了地位,但也是在帮助白人吞噬自己的同胞,消灭自己的根源。
需要被驱逐和被消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代号,而是深藏在文化背景内的民族隔阂与越来越强烈的地域争端,以及难以根除的种族主义。
整部电影用工整的三段式类型片技巧,用华丽的视听场景,极具刺激性的血肉横飞画面,包裹着对于少数族裔历史、文明、处境全方位描摹的寓言故事。
电影从不避讳黑人的遭遇,甚至运用了大量黄金时代,美国电影变革时代对于黑人剥削片的桥段的重新演绎,在当下的视角下回望曾经,展望未来,寻找真正的时代性。
在电影的“奇技淫巧”之外,是追逐音乐代表着的民族特性的赤诚之心。电影归结于成了吸血鬼的双胞胎弟弟、白人女孩与已经白发苍苍成了老人的牧师男孩,在音乐中的重逢。
纯粹,是所有艺术都应该真正追逐的地方。
其实,无论是过度运用“政治正确”,还是过度讨论“政治正确”,我们都在偏离电影真正纯粹的方向。
还有太多的主义与议题,社会环境与意识,在干扰着我们如何理解电影,如何欣赏电影。所有电影之外的东西如同吸血鬼的传染,悄无声息但充满暴力。
我们需要调动我们所有的努力,去寻找电影最纯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