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 912 中西方音乐史考研专业课重点解析与复习策略
更新时间:2025-07-09 02:05 浏览量:2
本文由公众号 “闲虎考研” 编辑整理,分享考研真题笔记等精品考研复习资料。
渤海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 912 科目以 "中西音乐文化交融" 为命题主轴,要求考生建立起系统的音乐史观。试卷中西方音乐史占比约 55%,中国音乐史占 45%,题型涵盖名词解释(30 分)、简答(60 分)和论述(60 分)三类,注重知识框架的完整性与比较研究能力。
中国古代音乐史需重点掌握礼乐制度的演变轨迹。西周雅乐体系的 "六代乐舞" 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王权象征的政治密码;秦汉乐府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民间音乐首次进入国家采集系统,其 "相和歌" 的转调技法为后世戏曲发展奠定基础。唐宋时期应着重理解《霓裳羽衣曲》的多段体结构如何体现胡汉音乐融合,以及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在记谱法上的突破性贡献。
近现代音乐史需注意学堂乐歌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关联性。沈心工《黄河》的词曲创作展现早期艺术歌曲的民族化探索,而国立音专的办学模式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构建。延安时期的《白毛女》创作要着重分析其板腔体与歌谣体结合形成的民族歌剧范式。
西方音乐史复习应构建 "时期 — 流派 — 技法" 三维认知。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体系与协奏原则需结合蒙特威尔第《奥菲欧》进行案例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要透过贝多芬 "英雄" 交响曲理解动机发展手法;浪漫主义需关注舒伯特艺术歌曲如何将诗乐关系提升至新高度,以及瓦格纳乐剧中的主导动机系统。
比较研究是得分关键,建议建立 "乐器形制"" 记谱体系 ""音乐功能" 三个对比维度。如古琴减字谱与五线谱的符号系统差异折射出中西音乐思维的本质区别;中国 "乐以载道" 与西方 "绝对音乐" 理念的哲学分野可联系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形式主义理论展开论述。当代音乐发展要关注谭盾《地图》中的多媒体融合与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东方哲学关联。
冲刺阶段建议采取 "树状图记忆法":以时间为纵轴建立中西方双线年表,横向延伸各时期政治背景、代表作品、理论著作三条分支。每周进行限时写作训练,重点培养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逻辑链条的能力。特别注意名词解释要包含定义溯源、历史地位、艺术特征三要素,简答题需体现因果关联,论述题须有明确论点及中外例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