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温故】郑冰先生谈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及创作技法
更新时间:2025-07-09 02:32 浏览量:3
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的
音乐结构及创作技法
郑冰
6月21日上午,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冰先生莅临白云书院,作“走进交响乐的世界——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及创作技法”主题讲座,百余名读者参加。
郑老师详细解读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及创作技法。他讲到,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共九个乐章,采用朗诵与音乐交替的形式,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
讲座中,郑老师对每个乐章进行了详细解读。第一乐章《序曲》,由管弦乐作为前奏,通过激昂的旋律描绘黄河奔腾咆哮的景象,奠定了全曲悲壮恢弘的基调。第二乐章《黄河船夫曲》,是混声合唱,通过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其“咳呦!划呦!划呦!冲上前!”的经典段落,采用陕北船工号子的节奏,铿锵有力,极具音乐风格。第三乐章《黄河颂》,采用男声独唱,以抒情诗的形式歌颂黄河的雄伟,其“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经典段落,旋律宽广深沉,具有史诗感的音乐风格。第四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配乐诗朗诵,用管弦乐配以长篇朗诵的形式,叙述黄河的历史与民族的苦难;朗诵与音乐交织,营造磅礴气势。第五乐章《黄水谣》,采用女声合唱,第一部分描绘黄河两岸人民和平生活的田园景象,第二部分控诉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曲调逐渐转为悲愤,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体现了黄河依旧奔腾,但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音乐具有民谣旋律风格特点。第六乐章《河边对口曲》,采用男声对唱与合唱,通过在黄河边两名流亡农民的对话,表达“打回家去”的决心;音乐采用山西民歌调式,具有节奏明快、富有乡土气息等特点。第七乐章《黄河怨》,采用女高音独唱,通过一位妇人的悲惨歌声,控诉了敌人的欺凌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音乐借鉴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极具戏剧张力特点。第八乐章《保卫黄河》,采用轮唱与合唱,用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烘托出抗日队伍的战斗气势,激励中华儿女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音乐具有卡农式轮唱特点,节奏紧凑,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战斗激情。终章《怒吼吧,黄河!》,采用混声合唱,是全曲的高潮,呼吁中华民族觉醒,并发出胜利的怒吼;音乐多声部合唱,气势恢宏,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其中,第二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三乐章《黄河颂》、第五乐章《黄水谣》第八乐章《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久演不衰。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融合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技法,歌词直白有力,兼具文学性和号召力,是中国首部“大合唱”体裁作品,开创了大型声乐套曲的先河。这部作品至今仍是中外音乐舞台上的经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