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指挥家李飚:一个伟大的城市值得拥有一个伟大的音乐节
更新时间:2025-07-12 18:19 浏览量:2
著名指挥家李飚:
一个伟大的城市值得拥有一个伟大的音乐节
中银之声——2025天津音乐节圆满闭幕
昨晚,“河海之韵”——“中银之声”2025天津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天津歌舞剧院、天津交响乐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组成天津百人联合乐团,首演了为音乐节特别定制的管弦乐作品《河海之韵》,用雄浑有力的音符编织出津门大地河海交汇的壮阔意象,也为本届音乐节奏响完美终章。
京剧与交响乐巧妙融合
本场音乐会主题为“河海之韵”,由著名指挥家李飚执棒天津百人联合乐团,曲目丰富多样,经典与创新交融。李飚表示:“一个伟大的城市值得拥有一个伟大的音乐节。我已连续三年参加天津音乐节,这次演出会聚120人组成交响乐团,就是希望展示天津音乐家之间的团结、友好,同时创造出更美好和谐的声音。”
音乐会上半场,首次呈现的津派原创作品《河海之韵》,由著名作曲家刘思军创作完成。刘思军介绍:“去年创作并首演的管弦乐《河海之津》,主要是展现天津民俗文化与多文化融合的脉络。这次创作的《河海之韵》主要融合了天津的戏曲文化,特别是京剧元素,通过交响乐与京剧唱段的结合,展现了天津戏曲的特色。作品中运用了京剧《谢瑶环》中的青衣唱段与《铡美案》中的花脸唱段,并邀请两位京剧演员现场演唱,以提升音乐的识别度与色彩。“
这首乐曲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引子般的旋律开篇,奠定全曲舒缓而深远的基调。第二部分引入京剧唱段“谢瑶环深宫九年整”,在竖琴、弦乐与打击乐由散板至规整节拍的伴奏中,尽显神韵。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在快板段落中,第一小提琴以线性旋律主导,木管、铜管、打击乐及其他弦乐以点状节奏推进,共同过渡至第四部分。当梆子与板的标志性音色响起,京剧特质跃然而出,京剧唱段“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在弦乐与打击乐的烘托下,于力度变化中逐步推进至高潮。高潮过后,在竖琴安详有序的伴奏音型中进入尾声,单簧管清扬悠远的旋律渐隐,最终于竖琴与弦乐交融的释然氛围中圆满收束。
对于此次登台天津音乐节,京剧演员闫文倩说:“我这次是扮上传统京剧扮相,演唱青衣行当的代表性剧目唱段,起初感觉与交响乐队合作还不太适应,因为演唱调门和节奏不太契合,但经过指导慢慢适应、融入之后,我发觉京剧与交响乐是非常匹配的,而且这种融合提升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力。”谈到首次与交响队合作,京剧演员刘嘉欣表示:“这种体验非常新奇,也给我带来启发,希望通过京剧唱段与交响乐的融合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作品,也可以拓展戏曲的受众群体。”
努力推动本土题材创作
音乐会下半场,乐团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之作《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为其“悲怆三部曲”之一,这部交响曲展现了作曲家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从激昂的抗争到深沉的思辨,每一个音符皆倾诉着对生命的热忱与未来的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上还演绎了两首民族乐器演奏的作品《吉庆锣鼓》《送我一枝玫瑰花》,体现了东方民乐与现代交响乐的融合之美;女声独唱《更美是天津》以温婉动人的旋律传递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管弦乐作品《天津组曲》,通过《盘山天光》《杨柳青》《北塘暮色》《大沽风》四个乐章,展现天津的河海气韵与人文风华。
李飚坦言:“特别希望观众了解这部描绘天津风貌的作品,未来也将继续推动交响乐的本土题材创作。去年演出刘思军创作的《河海之津》,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今年再次委约他创作了新作品《河海之韵》,我们计划创作四部作品,组成‘新海河’组曲,在明年的音乐节上完整呈现,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天津这座美丽的城市。”
2025天津音乐节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主办,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本届音乐节继续秉持打造“全国影响、天津特色、业界认可、群众喜爱”的音乐盛会这一目标,将高雅艺术从剧场拓展至多元场景,形成“音乐地标、建筑之美、城市漫步”三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策划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准、多样化的音乐演出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音乐文化活动,进一步塑造和展现了天津的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