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名 | 乐在巴山蜀水间
更新时间:2025-07-12 20:00 浏览量:3
勤劳聪慧的川渝先民,在巴山蜀水的独特环境中,历经数千年的人文积淀,创造了璀璨的音乐艺术,在中华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一支独秀,绚丽夺目。
由国家大剧院与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巴山蜀水乐飞扬——川渝地区乐舞文物精品展”目前正在东展览厅热展。我们特别策划《乐在巴山蜀水间——川渝地区的音乐考古》讲座展演活动,以讲、演结合的方式,与观众们一起跨越千年历史,追寻巴蜀大地音乐文明的发展脉络,领略巴蜀音乐文化的多元形态、深邃内涵、精湛工艺和鲜明特色,回溯一部以川渝地区为焦点的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简史。
主 讲 人:王子初
即可购买专题讲座门票
王子初
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国家项目“中华和钟”主要设计者。《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音乐考古大系》总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19卷本)《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音乐考古论纲》等。成果获国家图书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汉乐团
中国矿业大学汉乐团以“复原汉乐实景”为理念,探索汉代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出访东南亚、澳洲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参加第六届、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一等奖、二等奖。举办“穿越千年的回响”专场音乐会,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演出经典曲目《贺春·上林苑》《大汉气象》等。
演出曲目:
春秋歌赋《小雅·鹿鸣》
宋代自度曲《扬州慢》
汉代钟磬雅乐《贺春·上林苑》
汉代相和歌《孔雀东南飞》
汉代钟磬雅乐《大汉气象》
*演奏曲目以最终演出为准
本场活动所演奏的六部作品,凝聚着乐团师生多年心血与研究成果。当演奏中使用的精心复原的编钟、编磬、瑟、筑、竽等汉代乐器奏响时,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时光之门,带领观众踏上一场穿越千年的音乐之旅,沉浸式感受汉代音乐的非凡魅力,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悠扬回响,见证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交融。
观众凭本场讲座展演活动票可在讲座现场领取展览宣传册一本
川渝先民的社会音乐生活,跟随着中华民族演进的脚步,留下了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物质遗存。石器时代的奉节石哨与巫山大溪陶响器、三星堆-金沙时期的铜铃和石磬,历经两周两汉时期的钟磬乐悬以及造型各异的乐舞百戏陶俑和画像砖,直至唐宋难以尽述的音乐图像,它们共同诉说着巴蜀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与中华民族音乐的血脉相连。
陶响器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6500—5300年)
1959年重庆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石磬(复制)
商周(距今约3100—2600年)
2006年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虎钮錞于
战国(前475-前221年)
四川省渠县城坝遗址出土
渠县历史博物馆藏
水陆攻战纹铜豆
战国(前475-前221年)
四川省达州市罗家坝遗址33号墓出土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藏
乳丁纹铜扁钟
汉(前202-220年)
四川省渠县城坝遗址出土
渠县历史博物馆藏
陶抚琴俑
东汉(25-220年)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山谷祠崖墓出土
宜宾市博物院藏
釉陶舞俑
东汉(25-220年)
1999年重庆市巫山县麦沱墓地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说唱俑
汉(前202-220年)
1963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宋家林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七盘舞画像砖
东汉(25—220年)
1956年四川省彭州市太平乡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伎乐石刻
唐(618-907年)
芦山县博物馆藏
奏乐石刻
宋(960—1279年)
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磨儿坡宋墓出土
大足石刻研究院藏
乐俑
明(1368―1644年)
1970年四川省成都市明代蜀王世子朱悦燫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铜编钟
清(1644—1911年)
德阳市博物馆藏
从青铜礼乐的金声玉振
到市井百戏的烟火欢腾
从锦城丝管的悠悠余音
到民族交融的众声高亢
这些深埋地下的音阶正在苏醒
等待与您的合鸣
展览时间
2025年 5月25日-8月17日
展览地点
国家大剧院艺术馆(东厅)
展览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