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莫扎特:天才中的天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成为古典音乐之神!

更新时间:2025-07-12 23:29  浏览量:3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的巨匠,然而大众对他常有误解,尤其是仅通过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了解他的人。

事实上,莫扎特不仅是天才作曲家,更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人,他的特质渗透在音乐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莫扎特的幽默感极具特点,可用“粗俗”二字概括,是萨尔兹堡式的粗粝幽默。他和家人成长于充满粗俗玩笑的氛围中,写给姐姐的信甚至挑战粗俗的极限。

这种幽默贯穿他的音乐与戏剧,让高雅与粗俗在他的作品中并存。这种特质影响了许多人,即便在公共语境中被指责不够体面,也难掩其源自莫扎特的真实底色。

莫扎特身上有一种用法语“Radarviv”可概括的特质——对生命的由衷喜悦,这让他在巴赫、贝多芬和自己这三位伟大作曲家之中显得尤为亲切。

巴赫是莱比锡大教堂的“公务员”,像学院派哲学家般自律却略显枯燥;贝多芬是唯我主义者,更关注普遍人性而非具体的人;而莫扎特始终关怀具体的人,他的音乐充满优雅、平衡与美感,即便在创作后期,那份早期的轻盈也未曾消失。

比如《第21号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情感细腻含蓄,没有情绪暴力,而是温柔凝视下的共情。

在歌剧中,莫扎特对人物的理解淋漓尽致。《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作品中,各色角色无论身份高低,都能被他精准捕捉。

《魔笛》的主题是“人之为人以足矣”,蕴含的人文精神比18世纪许多平庸的人性理论更深刻。《唐璜》中,仆人莱波雷洛的牢骚与唐璜的无畏形成对比,即便在滑稽场景中也暗藏威胁,这种复杂感正源于对生命的喜悦。

莫扎特的成长背景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1756年,他出生于萨尔茨堡(今奥地利),当时音乐家地位低下,类似仆人。

他2岁能弹旋律,4岁写协奏曲,6岁在维也纳宫廷表演,是众人追捧的神童。父亲利奥波德是萨尔茨堡大主教手下的小提琴手,控制欲极强,带着他巡演欧洲,从巴黎到伦敦,收获大量赞誉。

随着莫扎特长大,父亲带他南下意大利,证明德语区也懂音乐,14岁时他在米兰歌剧院创作歌剧《米特拉达梯》,从神童转型为被认可的作曲家。

然而,成年后的莫扎特渴望摆脱束缚。萨尔茨堡新大主教视他为普通员工,这让他感到羞辱。21岁时,他开始叛逆,离家闯荡欧洲,在曼海姆、巴黎等地经历情感与生活的波折。

母亲在巴黎病逝后,他写下哀伤的《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内敛地表达悲痛。1781年,他与大主教彻底决裂,成为自由作曲家,虽失去庇护,却获得创作自由。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诞生,这部作品改编自博马舍的戏剧,讲述仆人智斗贵族的故事,看似闹剧却直指封建制度的弊端。

剧中伯爵想行使“初夜权”,费加罗与苏珊娜的反抗充满智慧,最终以宽恕结尾,体现了人性在混乱中的尊严。

1787年的《唐璜》则更复杂,主角唐璜是浪荡子,拒绝忏悔最终坠入地狱,剧中穿插的幽默让悲剧更显深刻。

晚年的莫扎特债务缠身、身体衰弱,却仍创作了《第40交响曲》《第41交响曲》等不朽之作,最后一部歌剧《魔笛》用德语写成,面向大众,在普通市民剧院演出,体现了启蒙精神。

大众对莫扎特的误解需要澄清。其一,认为天才无需努力是错误的。莫扎特的作品并非信手拈来,他为生计奔波,大量时间用于创作和找委托,《费加罗的婚礼》手稿显示他反复修改,付出极大努力。

连著名的《小夜曲》最初也是为赚钱创作的宴会背景音乐,却因他的用心成为经典。其二,关于他被萨列里谋杀的说法不实。

莫扎特更可能死于风湿热复发,他晚年过度劳累,身体早已透支,35岁便离世,妻子烧掉了他的草稿,让人们误以为他的创作毫不费力

莫扎特的伟大不仅在于音乐天赋,更在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在束缚中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音乐既有粗俗幽默,又有崇高典雅,既关怀具体的人,又触及普遍的人性,成为人类文明中不朽的遗产。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