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背后,从锦江到央视春晚的“音乐梦”
更新时间:2025-07-12 02:01 浏览量:3
引言
以城之诚广邀英才,以才之智创写新篇。锦江,这座机遇之城,以其开放包容和创新活力,持续吸引着四海英才汇聚于此,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为生动展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区委人才办、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锦才纷呈·我的故事》专栏,聚焦在锦江区各行业领域勇于创新、实干担当的优秀人才,讲述他们选择成都、扎根锦江、追逐梦想的奋斗历程,在全区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成就人才的浓厚氛围,助推高品质建设“品位锦江·幸福城区”。
从湖南安江镇走出的少年
到西南原创音乐产业领军人物
从川音附中背着二胡盒的求学少年
到作品陆续登上央视跨年晚会的青年音乐制作人
——成都葫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柠豪
用20余年时间在巴蜀大地上
书写了一段音乐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近日
记者走进
蓝顶艺术区的葫芦音乐制作基地
聆听这位“蓉漂”音乐人的创业故事
“第二故乡”的滋养
从湘西少年到音乐产业拓荒者
2003年,11岁的杨柠豪独自踏上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28小时的颠簸中,这个湖南少年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会成为这座城市音乐产业的重要建设者。
“成都用它的包容和烟火气给了我创作的养分。”在800平方米的音乐制作基地里,杨柠豪指着录音棚外郁郁葱葱的绿植回忆。2013年,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与同学联合创立葫芦文化,如今公司已发展为拥有30余名资深从业者、12间专业制作室的行业标杆,更成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实践教学基地。
锦江区的产业政策为这颗“音乐种子”提供了沃土。“从办公场地补贴到人才引进政策,政府实实在在地帮我们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成市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杨柠豪坦言,成都、锦江对“文艺两新”群体的支持,让他得以专注内容创作。
与时代共振
用音符雕刻社会情绪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曲空灵悠远的《玉盘》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杨柠豪的团队。“一个时代的金曲,必须捕捉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社会情绪。”这位90后作曲家这样解读创作密码。
这种敏锐的感知力贯穿他的作品:与袁隆平合作的《我有一个梦》,将科学家对母亲的思念与“禾下乘凉梦”糅合成动人旋律;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创作的四川文旅宣传主题曲《安逸四川》,用川剧元素碰撞流行节奏;儿童友好城市主题曲《一米》,以1米高的孩童视角重新发现世界……“音乐人要做的,就是为时代情绪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作理念也融入企业战略。面对互联网冲击,葫芦文化独创“工业化创作体系”,通过原创音乐营孵化出《种子》《国色》等爆款,旗下“葫芦童声”厂牌陆续荣获中国音协“听见中国听见”“”新时代十佳少儿歌曲奖。“我们不是在制造快餐音乐,而是在搭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杨柠豪展示着墙上的奖状,其中不乏中宣部“中国梦”主题歌曲、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磅荣誉。
未来蓝图
打造音乐产业的“成都范式”
随着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推进,杨柠豪有了更宏大的构想。他透露,2025年,葫芦文化将启动“七音的葫芦童声”计划,依托现有的原创音乐制作基地,在成都市音乐核心园区打造全新的“葫芦童声原创音乐基地”,构建“创作生产—人才培育—IP运营”三位一体的少儿音乐产业生态。
“葫芦文化将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完整的少儿音乐教育生态,从内容生产到人才培养,形成可持续的模式,最终实现‘内容孵化——人才输出’的双向赋能。”杨柠豪表示,音乐之都的建设离不开音乐产业的任何一环,从教育到制作,再到演出、展演及线上推广,需要非常多专业人员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发展。
二十余载光阴流转,从湘西小城到蓉城热土,杨柠豪用音符丈量梦想的宽度,以匠心浇筑文化的厚度。他的故事,是个人与城市的双向成就——成都的包容滋养了创作的沃土,而他的音乐亦为这座“国际音乐之都”添注跃动的灵魂。如今,“葫芦文化”的枝蔓正向着更广阔的天地伸展:用童声传递纯净之美,以产业生态激活原创之力,让每一段旋律都成为时代情绪的注脚。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