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年后,“郑和”再启航!
更新时间:2025-07-15 18:36 浏览量:3
文 | 文浩
7月11日,是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是中国航海日正式启动20周年纪念日,也是《海上第一人——郑和》首演20周年纪念日。值此重要的日子,中国音乐学院将这部作品再一次搬上舞台。当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承办的《海上第一人——郑和》叶聪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上演,为首都观众献上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视听盛宴。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2025音乐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大剧院2025“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之一,该场音乐会由指挥家叶聪执棒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携手男高音歌唱家金郑建、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青年男低音歌唱家徐阳、朗诵艺术家康庄以及北京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联袂呈现。《海上第一人——郑和》由乐美群、罗伟伦作词,罗伟伦作曲,以郑和为主角,采用倒序手法,用“海葬”“海魂”“海路”“海缘”“海险”“海誓”“傲海千秋”七个乐章,讲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冒险壮举和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对历史的致敬、对郑和精神的传承、对海洋文化的弘扬。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
北京音乐家协会合唱团
开场的第一乐章“海葬”以倒序切入,鼓点铿锵、笛声悠扬,随后乐队与合唱继起,“军旗肃穆,鼓号齐鸣”“千古华夏,航海先驱”……乐韵、人声、朗诵、字幕相互交织,沉郁庄重的画面感油然而生,不禁将人拉回1433年,曾率领两百八十多艘船舰、两万八千余名将士,历经28年(1405年至1433年),穿梭30余国,完成一项史无前例壮举的大航海家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不幸病逝于海上。那一刻,波浪汹涌、海风呼啸,旌旗飘扬、久久不息,他的助手马欢等人依伊斯兰教传统为其举行海葬。音乐以合唱与乐队的形式,描述海葬这一幕时的悲壮场景,其中的低音弦乐如泣如诉,仿佛海天同悲。第一乐章末,以唱词“海上第一人——郑和”点题,引出他从平凡到闪光的人生故事。
叶聪
康庄
第二乐章以“海魂”为名,音乐以幻想式旋律剥开时光褶皱,表现郑和的海中之魂对童年的追忆。笛音与琵琶勾勒出航海家童年记忆的碎片,指挥的动作也如舞蹈般轻柔浪漫,与乐队和歌声默契配合,最后在叶聪摇头晃脑的“萌趣”中戛然而止——不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时,也一定像你我一样,洋溢着甜蜜的幸福的表情吧。
长大方知万事难。战乱中被俘的郑和,后来入宫成为太监,然而命运的齿轮正在悄然转动。第三乐章《海路》,开启郑和波澜壮阔的人生新篇。锣鼓齐鸣带来的欢快音乐极富民族风情,隐隐中还有戏曲的色彩,待合唱加入后,刘家港出航庆典的盛大场景扑面而来。随后,是祭天的肃穆氛围。在1405年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盛举前无古人,大海茫茫,生死难测,“稽首皈依,伏惟珍重”……乐队、合唱、朗诵、男高音,多个不同音乐主题的陈述与变化,呈现了600年前大明船队齐聚刘家港举行庆典、祭天、出航的恢宏场面。这一乐章的音乐极其丰富,特别是唢呐与大鼓奏响东方航海的恢弘序章时,格外振奋人心。
中场休息过后,第四乐章的“海缘”甫一开始便锣鼓声声,令人想起歌舞升平岁月里宫中举办朝会时的辉煌与喜庆。继而,仿佛还能听到群臣或友邦来客游园赏玩时心情。“玉碗盛来,望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故乡”“敦亲睦友邻,万古留美名”……乐队、独唱穿插,男声、女声交替。至此,金郑建、李晶晶、徐阳、康庄,均已悉数亮相。以“缘”为桥,该乐章表现了各国使臣在明宫中朝贡的情景,尤其是着墨于用音乐刻画满剌加苏丹与中国汉丽宝公主邂逅的异国情缘,二胡与古筝缠绵,为整场音乐会增添一份浪漫气息,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如海洋般博大交融的广阔胸襟。
李晶晶(左)、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