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享受的一种失控感,做过一次就会爱上
更新时间:2025-07-15 20:34 浏览量:3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两年愿意走到线下看音乐演出的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演唱会观众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票房收入创历史新高突破260亿元[1]。并且,看演唱会的绝不止年轻人,父母辈为了抢自家偶像的门票(比如刀郎)也是使劲浑身解数。线下演出似乎有着独特的魔力,能够穿越时间的洪流,让不同年龄的人都平等地享有这一份快乐。
过去,我对这种魔力其实并不太理解,直到前段时间第一次走进线下,看了一场孙燕姿的演唱会,才感受到现场音乐的魅力所在。并真正体会到那句话:
「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几个瞬间。」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
比起线上听歌,
线下更容易让人体验「颤栗」
明明用手机听音乐,音质更好,还能随时切换和暂停,为什么我们还是甘愿花费更多的成本奔赴一场线下的音乐演出呢?
或许是因为,演唱会和音乐节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听歌,更会让人收获一种置身在音乐中的体验。
听到如潮水般涌来的音浪、合唱的声音;
看到扫过人群的绚丽的灯光、随着节奏晃动的荧光棒;
闻到空气里混合着草地、汗水等各种交融的气味;
甚至还能感受到胸腔、脚底随着鼓点的强弱在微微震动......
不只是听觉,我们的感官几乎被全方位调动起来,从而进入到一个更加沉浸的世界。
图片来源:《波西米亚狂想曲》
颤栗(Frisson)一词描绘了由音乐引发的短暂但强烈的生理反应,它通常伴随着一种愉悦的刺痛感,会让人体毛竖起、起鸡皮疙瘩、流泪、心跳加快等等[2]体感就像是某个旋律突然击中了你,仿佛让你的灵魂都被触动了一下。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就发现,颤栗会激活我们大脑中与奖励相关的神经通路,尤其是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这个区域在我们吃到美食、获得性快感时同样会活跃[3]。也就是说,现场听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是身体对音乐做出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
在非日常的地方精神出走
享受一次迷人的失控
现场演出让人迷恋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营造了一个游离在日常之外的第三空间。
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 提出了反结构(anti-structure)的概念,他认为,在某些仪式性的时刻,人会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秩序、规则与身份,进入一个介于有序与混沌之间的空间[4]。音乐节、演唱会这些非日常性的场域就是这样的存在,在这里你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的种种框架,放肆地大笑、大哭、呐喊和尖叫。
抛去多重的社会身份,只是做一个享受音乐的普通人,角色的松动会让个体体会到一种脱离束缚的自由,享受难得的失控感,进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图片来源:《好东西》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恢复体验。心理学家 Kaplan 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认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处理各种任务,会导致认知疲劳。
而某些特定类型的体验,可以让人的注意力放松下来,从而帮助个体恢复心理能量。Kaplan 将这种恢复体验分为两种形式[5]:软吸引力(soft fascination):轻柔、自然、不要求集中注意力,常常会发生在我们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硬吸引力(hard fascination):强烈调动感官和情绪,注意力被高度占据,是刺激性的体验,比如演唱会、音乐节。
超大音量的音响、飞舞的灯光、热烈的人群,当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沉浸式体验。
这种高强度的感官体验,甚至还会引发一种叫做崇高(Sublime)的体验——这是一种超越日常尺度的情绪,会混合着敬畏、惊叹和感动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6]。在演唱会现场,当看到几万人一同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唱着同一首歌,你会感到自我在这个瞬间似乎被吞没了,更庞大的世界将你温柔地包裹。
图片来源:《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现场让你迅速找到同类
短暂拥有很多陌生的朋友
如果你去过演唱会或者音乐节,你可能还会发现和陌生人都很好打交道,甚至会对之前从未谋面的 ta 们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从生理层面上说,一起听歌时真的是在共享心跳,我们的大脑会对音乐节拍做出相同的反应,会出现心跳节律和脑电波同步的现象[7]唱着同一首歌、用同样的节奏挥舞荧光棒、一起呐喊和尖叫,这些行为上的同步也会悄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是因为,与异步移动的听众相比,同步移动的听众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更相似的心理状态[8]。图片来源:《雨中曲》
人们仅仅因为怀揣着同样的兴趣,喜欢同一个歌手、同一首歌,就得以卸下防备,快速建立起情感同盟。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我们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做了几个小时的好朋友。
有研究调研了全球11个国家的5619名受访者后发现,音乐给人带来的归属感仅次于社交活动,远远超出运动、艺术等其他活动[9]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在共享音乐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流动,线下能给人带来的鲜活的氛围是虚拟世界无法比拟的。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曾经对比分析过不同的社交方式后,发现一个人线下互动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独,而线下互动的比例越低,孤独感就会越强[10]。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微弱的连接,正是它们的存在,我们得以感受到原来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图片来源:《音乐之声》
音乐连接过去,
又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很多人跨越千里奔赴一场演唱会是出于,想见见那个耳机里的人、听听那些让人安心的老歌。
老歌之所以还能再次打动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旋律,而是它绑定了我们过去的某段经历:可能是某段未疾而终的恋爱、奔赴各地散落天涯的毕业,或者是人生消沉困顿时最反复播放的旋律。
不会有人永远18岁,但那些青涩和动人的回忆永远18岁。当熟悉的老歌在现场响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覆盖的片段会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有研究就发现,大约有30%的音乐歌曲会激活我们自传体记忆,不仅能让我们想起某段人生经历,还会带来与当时相似的情绪反应[11]。比起文字,音乐并不依赖于缜密、理性的分析,而是以一种更加直接、情绪化的方式唤起对记忆和感受的再现。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在听一首老歌,而是在重新遇见过去的自己。
图片来源:《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音乐现场连接着过去,同时也在此时此刻塑造着崭新的经历。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不会事无巨细地记住所有的生活细节,而是更倾向于记住那些情绪巅峰时刻的体验[12]。就像心理学家 Dan McAdams 所说,人通过构建并重复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定位和理解自我。正是这些积极的瞬间,一同编织出我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谁和生活的意义所在。
演唱会、音乐节的意义或许从来不只是音乐本身,那些热烈的瞬间都在提醒着我们,生命本该如此的旺盛、鲜活。
今日互动
来吧,
分享一张你去看演出的照片!
References:
[1]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 灯塔专业版. (2025). 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
[2]Juslin, P. N., & Sloboda, J. (2011). Handbook of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Townsend, D. (2019).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Aesthetics.Routledge.
[4]Turner, V., Abrahams, R., & Harris, A. (2017).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5]de la Fuente Suárez, L. A., & Martínez-Soto, J. (2022). Relaxation and fascination through outside views of Mexican dwellings. Architecture, 2(2), 334-361.
[6]Burke, E. (2019).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1757/1759.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Aesthetics(pp. 249-278). Routledge.
[7]Tarr, B., Launay, J., & Dunbar, R. I. (2014). Music and social bonding:“self-other” merging and neurohormon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096.
[8]Lakens, D., & Stel, M. (2011). If they move in sync, they must feel in sync: Movement synchrony leads to attributions of rapport and entitativity. Social Cognition, 29(1), 1-14.
[9]Granot, R., Spitz, D. H., Cherki, B. R., Loui, P., Timmers, R., Schaefer, R. S., ... & Israel, S. (2021). “Help! I need somebody”: music as a global resource for obtaining wellbeing goals in times of cri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48013.
[10]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8).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WW Norton & Company.
[11]Janata, P., Tomic, S. T., & Rakowski, S. K. (2007). Characterisation of music-evok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Memory, 15(8), 845-860.
[12]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macmillan.
本文关键词:演唱会、音乐节、音乐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