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为什么越是“高冷”的古典乐,越简单粗暴?

更新时间:2025-07-15 16:54  浏览量:2

你是不是也以为,古典音乐越“高冷”,结构越复杂,听起来就越深奥?

但真实的情况是:越是那些听起来“玄之又玄”的古典乐,越是套路简单、方法粗暴。

听不懂?不是真的复杂,而是它根本就没打算让你听懂。

为什么“高冷”的古典音乐,其实反而很简单?

很多20世纪的“现代派”古典乐,比如勋伯格、韦伯恩、斯托克豪森的作品,听起来全是噪音、碎片、怪音效,普通人一句话总结:

“听不下去。”

但如果你以为背后是超复杂的创作,那你就被骗了。

实际上,这些音乐很多采用的就是:

音列法:12个音都要用到,不重复,不强调主调。

极简主义:就一个动机,不停重复、加点变化。

音色实验:随便用点怪乐器、奇怪奏法。

听起来很“先锋”,但本质很简单:

就是“不像以前的音乐”,就行。

比如:

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把12个音排一排,反复折腾,反而没有旋律性。

韦伯恩的音乐:几分钟内,几十个音符,空旷得一塌糊涂,但“专业评价高”。

极简主义的菲利普·格拉斯:《Koyaanisqatsi》就几个音型,重复一个小时。

这些音乐创作逻辑:

反对传统美学

追求结构的“去中心”

用声音实验制造“前卫感”

其实粗暴得很,不是复杂,是故意不让人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

审美内卷 20世纪音乐家觉得贝多芬、巴赫已经无敌,只好反着来。

反文化叛逆 二战后,艺术家对传统、权威极度不信任,于是要“去美学化”。

圈子文化 听得懂、吹得响的,都是小圈子人。外人听不懂,反而“显得专业”。

那些你觉得“高深”的,其实很原始

比如:

嘈杂、无调性,是在模拟工业噪音、战争残酷

反复重复,其实是催眠、洗脑的心理手法

音色解构,只是让你听不懂旋律,却记得“怪”

是不是很“简单粗暴”?

结语

别再被“听不懂”的音乐吓到了。

它们的高冷,很多时候只是:

“我就不告诉你规律,我就不让你舒服。”

但真要扒谱、分析,反而比贝多芬、莫扎特的结构简单得多。

下一次,你再听那些让人不适的“高冷音乐”,可以心里默念:

“行了,这就是你故意的。”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