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600余节音乐课!毕节幼儿师专“彝呀呀”团队背着月琴进彝寨
更新时间:2025-07-17 00:16 浏览量:2
7月14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毕节市威宁县草海小学已飘荡起清越的月琴声。10岁的阿依指尖轻拨琴弦,领唱彝族童谣《晨曦》,20余名孩童的歌声撞开山间寂静。这是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彝呀呀”团队扎根彝族村寨,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动人场景。两年来,这支青年队伍背着月琴与“音乐工具箱”五进深山,为400余名留守未成年人开设600余节音乐课,让20名“彝歌小老师”从沉默的角落走向领唱舞台,更将AI改编的67首新童谣化做连接亲情的纽带。
去年盛夏,团队初赴赫章彝寨时,五年级学生小木尔蜷在教室角落的模样刺痛了成员的心。“许多孩子像未绽放的花苞,低着头不敢出声。”队长陈恩雪回忆。但当队员弹起《阿西里西》,一个男孩突然举起手绘的月琴纸板,小声问:“能教我唱歌吗?”这份小心翼翼的渴望,催生了“每周一节彝族音乐课”计划。今年3月,团队带着装载“彝韵”AI小程序的教学平板重返草海小学,孩子们对着麦克风轻唱30秒,程序即刻生成专属彝语歌曲。小木尔将改编的《晨曦》存进手机:“等过年放给山外的妈妈听。”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彝呀呀”团队与孩子们合影
为抚平留守未成年人的情感缺失,团队与学校心理教研室共创“音乐疗愈”课程。艺术系教师谢维富带着孩子们用月琴弹奏心事,把《晨曦》的旋律转化为情绪表达的出口。在百里杜鹃景区共建的“音乐研学营”里,曾因父母离乡自卑的阿依,如今身着彝族盛装担任小导游,向游客传授传统歌谣的转音技巧。8座村寨的巡回教学中,团队成员亲手绘制“彝汉双语音乐图谱”,让6所村小将童谣传唱纳入校本课程,更培养出20余名能独立授课的“小毕摩”。
“这些歌声是献给大山最深情的告白。”陈恩雪抚过教室墙上的手绘月琴画轻声道。夕阳西下,返程的团队身后传来新编的《送别调》,孩子们清亮的歌声追着车轮翻过山梁——这个用AI技术重燃的古老音乐火种,正借青春之力照亮乡村振兴的文化征途。
贵州教育报记者 廖尚海
编辑 陈茜茜
实习生 何芳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