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苏州传灯文化:借古代音乐理论洞察古人对音律的精妙把控

更新时间:2025-07-17 18:47  浏览量:2

在苏州这座被千年文脉浸润的古城,古琴的弦音与评弹的吴侬软语交织成独特的文化韵律。若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时空,会发现古人对音律的把控早已超越简单的声音组合,形成了一套蕴含数学、哲学与美学的精妙体系。这些理论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基石,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古人对音高的精准把控,始于对自然规律的数学抽象。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三分损益法”,将一根琴弦均分为三段,通过“损一”(去掉三分之一)得到下方纯五度音,“益一”(增加三分之一)得到上方纯四度音,如此循环推算出十二律。这一方法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虽计算方式不同,却同样体现了对音程比例的科学追求。

苏州出土的宋代古琴斫制残件上,琴弦槽的刻度与《月令章句》中“黄钟之管长九寸”的记载高度吻合,印证了三分损益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明代苏州琴家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更提出“弦与指合,指与音合”的演奏理念,将数学计算的音律转化为指尖的细腻控制,使《平沙落雁》等曲目中雁群振翅的力度变化都能通过音高微调精准呈现。

古人将音律视为沟通天地的语言。宫、商、角、徵、羽五音不仅对应五行,更与四季、方位、色彩构成复杂对应体系。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内,琴案上方悬挂的“五音图”以青、赤、黄、白、黑五色标注音阶,恰与《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律中太簇”的记载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呼应。

这种哲学思维在苏州风俗歌中亦有体现。端午节的“龙船歌”采用徵调式,其激昂的旋律与夏季阳气升发的自然节律相合;而哭嫁调多用羽调式,低沉的音韵暗合女子离家时“阴气下沉”的情感状态。这种“乐与天和”的理念,使音乐成为古人理解宇宙秩序的媒介。

古人对音律的把控最终服务于情感表达。隋唐时期,苏州已成为宫廷雅乐的重要创作中心,乐师们通过“旋宫转调”技术,在同一曲目中实现调式转换,创造戏剧性效果。例如《霓裳羽衣曲》在演奏至“破”段时,会从黄钟宫突然转为无射商,这种跨越三个八度的音域跳跃,模拟出仙女破云而出的视觉震撼。

从三分损益的数学推演到旋宫转调的情感表达,苏州地区的音乐遗产揭示了一个真理:古人对音律的把控,本质上是将自然规律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过程。当我们在拙政园“卅六鸳鸯馆”聆听古琴与昆曲的跨界演出时,那些穿越千年的音符依然在诉说着——真正的音乐,永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诗篇。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