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二十载美育探索 铸就音乐教育新标杆

更新时间:2025-07-19 05:55  浏览量:3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民乐排练室里,一场特别的演奏正在进行。60余名学生沉浸在原创乐曲《歌飘山水间》的旋律中,学生韦燕梓演奏的马骨胡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器交相辉映,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范昕昱不时点拨,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这是该校“三协三融·二层四阶”音乐教学模式的日常写照,这一历经20年打磨的成果,不仅荣获2024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更成为广西音乐教育改革的亮眼名片。

打破困局:让音乐教育走出“副科”阴影

2004年,天桃实验学校音乐教师们在课堂上发现,全班45名学生中仅几人能完整识读五线谱。彼时,音乐课多被视为“副科”,教学局限于教唱课本歌曲,壮族、侗族等本土音乐文化鲜少进入课堂。21世纪初的小学音乐教育,普遍面临教学内容单一、方式固化、评价缺失的困境。

2007年,改革的契机到来。范昕昱带领团队组建琵琶、古筝兴趣小组,却遭遇“招生难”——家长更倾向让孩子学奥数。转机出现在校园艺术节上,学生们用民族乐器演奏的《金蛇狂舞》赢得满堂彩。“那一刻,家长们终于明白,音乐教育不只是学技能,更是传承文化。”音乐教师梁蔓回忆道。

构建体系:打造协同融合的美育生态

“张强老师指导我们学生演奏乐曲时,连指尖的力度都细细讲解。”参与过“大师课堂”的学生仍记忆犹新。这样的“大师入校”每年都会上演,这是学校“三协同”机制的生动体现——整合校内教师、高校专家、表演艺术家三方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教学中,“三融合”理念贯穿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民族音乐、东盟艺术文化在课堂碰撞,催生出《壮娃乐》《童心逐梦》等60多个特色作品,既保留“三月三”歌圩等民俗元素,又融入现代编曲技法。

课程设置上,“双轨并行”独具特色:常规课普及基础知识,社团课按基础、中级、高级分层,民乐团、声乐团等10余个社团满足不同需求,连自闭症学生也能在合唱团找到归属感。“课前云导学—课中析要点—课后促实践—社团延学拓”的“四阶段”流程,让每个学生都能稳步提升。

成果绽放:从校园舞台到国际视野

2011年,天桃实验学校民乐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原创作品《壮娃乐》赢得持久掌声。这支80%成员来自普通家庭的乐团,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好成绩。

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艺术展演中斩获10项大奖,连续三届获广西中小学艺术展演器乐类一等奖,30次在南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每周一晨会、每月一舞台、每学期一测评、每年一展演”的“四个一”周期性音乐实践活动,让音乐成为学生成长的“隐形翅膀”。

辐射引领:让美育之花遍地绽放

天桃的经验正在广泛传播,目前,其成果已在广西近20所学校推广,并延伸至四川、西藏等地。2024年,范昕昱团队为横州市120名音乐教师培训,一位乡村教师反馈:“用你们的方法教侗族大歌,学生第一次在乡艺术节获奖。”

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评价:“天桃的艺术教育做得非常好。”如今,学校已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年的坚守,让音乐教育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钟皓)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