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中国音乐学院“女掌门”,色艺双绝的女教授,人美艺高魄力大

更新时间:2025-07-20 17:14  浏览量:4

文:陈石头本头

要说起中国音乐学院的“女掌门”,那就不得不提于红梅这个名字。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不光人长得漂亮,艺术造诣还高得让人服气,更别提她那股子魄力,能把一所顶尖音乐学府管得井井有条。

于红梅,1971年出生在山东青岛,这地方靠海,风景美,人也灵。她从小就跟音乐结下了缘分,家里不算富裕,但父母特别支持她学艺。那时候学音乐可不是啥轻松活儿,尤其是小提琴,拉不好就跟杀鸡似的刺耳,可于红梅偏偏有股韧劲儿。她五六岁开始学琴,天天拉,天天练,手指头都磨出茧子了也没喊过苦。

后来,她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可是全国音乐苗子的摇篮。她在这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到了1989年,她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主攻小提琴演奏。那时候的她,已经不是只会拉琴的小丫头了,开始有点自己的想法,对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本科毕业后,于红梅没停下脚步,直接去了俄罗斯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这地方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学府,培养出过无数大师。她在那儿拿到了硕士学位,还没完,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终在2002年成了这所学院的第一位中国籍小提琴演奏博士。这可不是吹的,得靠真本事,一步步熬出来的。

于红梅的艺术成就,那真是拿得出手。她是小提琴演奏界的翘楚,技术炉火纯青不说,对作品的诠释还特别有味道。她拉琴不是那种光图个热闹的风格,而是能把人带进音乐里,让你听着听着就忘了时间。

她在国内外拿过不少奖,比如1996年的俄罗斯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她还参加过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虽然没拿第一,但那表现也让评委和观众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女琴手。她的演奏风格既有西方音乐的严谨,又带着点东方韵味,这种融合让她的琴声独树一帜。

除了比赛,她还经常在世界各地开独奏音乐会,从莫斯科到纽约,从伦敦到东京,哪儿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拉过巴赫的《无伴奏组曲》,也演绎过帕格尼尼的《随想曲》,那些高难度的曲子在她手里跟玩儿似的。她还特别喜欢推广中国作品,像《梁祝》这样的经典,她拉起来既有民族魂,又不失国际化的细腻。

于红梅还出过好几张专辑,录了不少经典曲目。这些专辑卖得不错,乐评人也给好评,说她拉的琴既有技术含量,又有情感深度。她自己说过,音乐不是炫技,是表达内心,她拉琴的时候,真的是把心掏出来给你听。

于红梅不光自己拉得好,教学生也是一把好手。她回国后就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当起了教授。她的教学方法特别接地气,不搞那些高高在上的套路。她常跟学生说:“拉琴不是给人看的,是给人听的,心不到位,技术再好也没用。”

她的学生里出了不少人才,有的拿了国际比赛大奖,有的成了职业乐团的首席。她教学生不光教技术,还教怎么理解音乐,怎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她有个习惯,每次学生上台演出前,她都会亲自检查琴弦、调音,确保万无一失。这种细心劲儿,让学生们既感动又服气。

她在教学上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技术好但感情不够,她就带着他们多听多感受;有的学生感情丰富但基本功差,她就手把手地抠细节。她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写得特别扎实,不少还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她自己也常说,教书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传承。

中国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在她手里发展得风生水起,学生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她还组织了不少大师班,请来国际上的大咖给学生上课,自己也亲自上阵示范。她带的团队拿过好几次全国高校音乐比赛的奖,名声在外,连外校的学生都想挤进来跟她学。

2018年,于红梅当上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这可是个大担子。中国音乐学院是国内顶尖的音乐学府,专攻中国传统音乐,但也要跟国际接轨。她上任的时候才47岁,算得上年轻有为,但压力也大,毕竟这学校历史悠久,名头响亮,管不好可不行。

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教学质量。她觉得,学校不能光靠名气活着,得真有料。她推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加强师资培训,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还鼓励老师多出去交流。她还特别重视学生实践,把演出机会、比赛机会都尽量往学生身上倾斜。她常说:“学生不光要会拉会唱,还得敢上台,能扛事儿。”

于红梅还特别有远见,她知道传统音乐不能老守着过去,得有点新东西。她推动学校搞了不少创新项目,比如把民族音乐跟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做数字化的传承。她还牵头建了几个研究基地,像国乐研究中心、国声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国音乐的根儿和魂儿。这些项目不光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还拿了不少国家级课题经费。

她管学校不是光靠嘴说,手底下真有活儿。她上任没多久,就把学校的硬件设施翻新了一遍,琴房、录音室都升级了。她还跑去拉赞助,给学生弄奖学金,硬是把办学条件提了好几个档次。有人说她魄力大,她自己倒觉得这是应该的:“学校是给学生用的,不弄好对不起他们。”

于红梅长得漂亮,这是公认的。她身材高挑,五官精致,走在哪儿都挺显眼。不过她从不拿这个当资本,平时特别低调。她穿衣服简单大方,不爱花里胡哨的打扮,连化妆都很少。她说过:“外表是天生的,艺才是练出来的,我靠的是本事。”

她性格也好,不端架子,跟学生跟同事都处得跟朋友似的。她有个外号叫“于姐”,学生们都这么喊,可见她多亲民。她还特别乐于助人,有学生经济困难,她就悄悄帮忙联系资助;有同事家里有事,她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张罗。

她对音乐的热爱是真挚的,对学校的责任感也是真的。她当院长后,工作量翻倍,但她从没抱怨过。她常说:“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还能带出一帮人,这辈子值了。”这话听着朴实,但特别有分量。

于红梅不光是位艺术家、老师、领导,她还是中国音乐走出去的推手。她当院长后,特别重视国际交流。她带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去国外演出,把《二泉映月》《高山流水》这些经典带到了世界舞台。她还请来不少外国专家,给学校开了好几场高水平的讲座和音乐会。

她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力。她是好几个国际音乐组织的成员,经常被邀请去当评委或者演讲。她用自己的专业和魅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实力。有人评价她,说她是“中国音乐的国际名片”,这话一点不夸张。

她还特别关心民族音乐的传承。她觉得,中国音乐不能光靠西洋乐器,得有自己的声音。她推动学校加强了古琴、琵琶、二胡这些专业的建设,还搞了不少民乐演出。她希望学生们不光会拉小提琴、弹钢琴,还得懂点国乐,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于红梅当然不是完人。她当院长的时候,有些改革推得太快,难免有人不适应。有老师觉得她要求太高,压力大;有学生说她管得太严,规矩多。不过她从没为自己辩解过,她觉得结果比过程重要,只要学校好,这些都不算啥。

她也有自己的坚持,有时候甚至有点固执。比如她特别看重纪律,有学生迟到或者敷衍了事,她批评起来一点不留情。她觉得自己当年学艺的时候没人惯着她,现在的学生也不能惯着。这点有人赞同,有人觉得她太硬派。

但不管咋说,她从没干过啥出格的事儿。她管学校这些年,没传出过任何负面新闻,作风正派,干干净净。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靠美貌上位,而是靠实力说话。

于红梅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人靠努力和才华走到高位的例子。她从小提琴拉到博士学位,从演奏家做到院长,一步没走捷径,全凭真本事。她人美,艺高,魄力还大,但最打动人的,是她那颗对音乐和教育的真心。

她现在还在中国音乐学院忙着,带着学生,管着学校,推着中国音乐往前走。她不爱说大话,但她干的事儿都实实在在。这样的女人,不光让人佩服,还让人觉得,中国音乐有她在,真挺幸运的。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