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文化不是展示,而是靠近”--古琴演奏家林庆君谈音乐如何走出去

更新时间:2025-07-21 09:28  浏览量:2

与英国大提琴家 Filipe Massumi 合奏

2025年7月,一场没有舞台、没有灯光的古琴演奏,在英国约克城墙边悄然展开。中国古琴艺术家、浙派非遗传承人林庆君,与英国大提琴家 Filipe Massumi 合奏《友谊地久天长》,用七弦古韵与西方弦音,在两千年历史石墙前交汇。

围观者席地而坐、低声哼唱,现场不喧哗,却深情。这一幕,成为他此行英国文化之旅最动人的瞬间。

在专访中,林庆君围绕“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东西方音乐的交流、古琴的现代语境表达,进行了深入分享。

伊斯普维奇市政厅 独奏《流水》

文化现场|“在历史中,弹奏当下”

Q:为什么选择在约克古城墙下演奏?

林庆君:约克是一座沉静、从容的城市,城墙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古琴的气质讲究“静”“远”“虚”,它不张扬、不抢声,却能入心。那一刻,我觉得这把琴刚好找到了它该去的地方。

Q:外国观众对古琴的反馈如何?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交流?

林庆君: 我以前总以为,只要声音好听,人们自然会喜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记得那天中午,我在与约克副市长克里斯·卡尔威克(Chris Cullwick)夫妇共进下午茶时,受邀演奏了《平沙落雁》和《关山月》。他们虽然很有兴趣,但反应比较平静;而当我弹起《月亮河》时,他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还立刻轻声跟着唱了起来。

这让我真正体会到:音乐要让“喜欢听的人”来听,才有意义。不是我不坚持传统,而是坚持并不意味着排斥别人的熟悉感和喜好。音乐的本质,是连接,而不是单向输出。

中外合作|“不是迎合,是相遇”

Q:这次与英国大提琴家合作,感触如何?

我从小热爱音乐,小时候组织过“飘泘”和“寻梦者”乐队,玩过吉他打过鼓,因武汉音乐院作曲系读过书所以也写过很多歌。这次与大提家菲利佩、马苏米的合作,因古琴有独特的演奏方式方法不同,对新曲《友谊天长地久》和《月亮河》进行移植,配指法,整理打谱到拍摄,录音,剪辑总共只给两天半的时间。当时心想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留下这么多的经典琴曲不顾,为何弹他国之曲?这时。内心有个声音响起,音乐无国界!我扪心自问,即无国界,何以包容。我终于决定,放下执念,入乡随俗。

Q:您觉得这种选择,会不会“妥协”了传统?

林庆君: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另一种坚定。我没有去迎合,而是去“靠近”。古琴有它的尊严,但尊严不等于固守。我想,我们这次不是融合,而是互相让出空间,各自保留节奏,又彼此回应。

与英国当地艺术家们交流与彩排

古琴传播|“慢,是一种姿态”

Q:古琴作为“非遗”,走向世界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林庆君:古琴是一种“慢”的艺术。在当今这个被节奏和算法主导的时代,它注定无法成为所谓的“流量爆款”。但它真正的魅力,恰恰也在于这种“慢”。

古琴是内向的、克制的、细腻的,它不喧哗,需要听者真正安静下来,用心去听、去感受。

当然,艺术是不断进化的。世界时刻在变化,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放下成见与偏执,不主动自我反省与调整,那“走出去”就只是一个口号。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输出,而是对话。唯有跳出自我陶醉和文化优越的幻觉,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找到让人听懂、愿意听的方式。

Q:那如何“让世界听懂古琴”?

林庆君:需要做“翻译”,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语境的翻译。要让古琴的“气息”“距离感”在不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鸣。比如用他们熟悉的旋律,用我们的方式弹出来。这样,他们才愿意靠近。即要继承又能创新才能真正把古琴发扬光大。

伊斯普维奇市政厅 独奏《流水》

英国之行|“音乐是城市之间的握手”

Q:除了演出,这次还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经历?

林庆君:在约克雕塑公园,我第一次尝试在户外自然空间里弹琴。没有观众围观,但风声、树影、雕塑和琴音彼此交织,那是一种很独特的“无言对话”,让我真正体会到文化不只是被看见,更可以“存在”在那里。

还有在市政厅,我和市长斯特凡·朗(Councillor Stefan Long)合作弹了一段《笑傲江湖》。他很感动,说古琴像是一种“用心呼吸的声音”。那种对等、开放的文化交流,是我最珍惜的。

这次与英国管风琴家安东尼·格雷(Anthony Gray)的交流也让我收获颇多。他对和声的驾驭与复调的运用精准到位,令人叹为观止,但更打动我的是他像在用整个人的情感,去诠释一个完整的世界——仿佛一人即是一支乐队,每一个音符都在倾诉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是告诫,如是希望。这让我更加相信: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它本质上是关于人、关于生命的表达。

约克郡雕塑公园

Q:你曾说“文化走出去,不是高声宣讲,而是低声对话”。怎么理解这句话?

林庆君:我一直坚持“非舞台化”的传播方式。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自然场域中,让古琴去“入世”,而不是“登台”。

文化的真正交流,从来不是展示,而是靠近。从来不是强加,而是邀请。不是站在高处说“我是谁”,而是坐下来问:“我们能不能聊一聊?”

结语|“我不是去征服世界的,是去陪伴世界的”

林庆君的琴社设在上海。他常年教学、演出,也不断把古琴带入社区、美术馆、公园和海外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没有选择高台说教的路径,而是踏实走入生活。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一旦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就值得弹。”他说。

从五百年老木制成的古琴,到两千年历史的约克城墙;从泛音轻吟,到大提琴的低声合奏,这次英国之行,是一场“慢艺术”的坚定表达,也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以真诚方式迈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在伊普斯维奇座谈会上向外国友人展示古琴 左 林庆君 右 冯健(翻译)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