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乐杂志评选的最伟大20部交响曲有哪些,和你心中的一致吗
更新时间:2025-07-22 15:31 浏览量:3
指挥家集体票选:穿越时空的交响乐丰碑
英国BBC音乐杂志发起的这项权威调查,历时三个月收集了来自25个国家指挥家的专业意见。这些执棒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顶级乐团的指挥大师们,平均从业年限达35年,每人需提交包含艺术价值、历史影响、演奏难度等维度的评分表。最终形成的榜单不仅呈现了交响乐发展的清晰脉络,更折射出不同时代人类精神的共鸣点。
20/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1883年)
这部被称为"天鹅之歌"的作品创作于作曲家六十岁之际,其第二乐章哀歌恰逢瓦格纳逝世时完成。慕尼黑首演时,定音鼓模拟的丧钟声令全场观众潸然泪下。第四乐章中那段长达8分钟的铜管圣咏,灵感源自布鲁克纳在林茨大教堂任管风琴师时的记忆,金色铜管与丝绒弦乐的对话,构建出哥特式教堂般的音响空间。当代学者发现,总谱中隐藏的十字架符号暗示着作曲家将音乐视为信仰的具象化表达。
推荐版本: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Bernard Haitink
19/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艺术特色
这部被后世亲切称为"田园"的交响曲是贝多芬对大自然最深情的音乐礼赞。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正处于听力严重衰退的痛苦时期,正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作曲家本人酷爱漫步维也纳郊外的乡野小道,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曾动情地写道:"当我在树林、草地和山岩间漫步时,内心充满难以言表的喜悦,因为每一株草木、每一块石头都在与我对话。"这些真挚的情感最终化作了五个乐章的美妙音符。
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自然之声完美地转化为音乐语言。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中,小提琴轻盈的颤音宛如微风拂过麦浪;第二乐章"溪边景色"里,木管乐器模仿鸟鸣的段落生动传神;第四乐章"暴风雨"则用定音鼓和铜管乐器逼真地再现了雷电交加的自然奇观。这些富有画面感的音乐描写,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先河,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从音乐结构来看,这部作品打破了古典交响曲的传统框架。五个乐章的设计(比常规多一个乐章)让音乐叙事更加完整,每个乐章都有明确的标题提示,引导听众展开想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在乐谱上特意标注"这是情感的表达而非音画",强调作品不是简单的自然模仿,而是艺术家内心感受的升华。这种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完美融合的创作理念,使"田园"交响曲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先驱。
时至今日,这部创作于两百多年前的作品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不仅记录了贝多芬与自然的深情对话,更展现了音乐艺术表现自然之美的无限可能。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听众仿佛都能看见维也纳郊外那片让贝多芬魂牵梦萦的田园风光。
推荐版本:London Classical Players/Sir Roger Norrington
18/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1877年)
在奥地利韦尔特湖畔完成的这部作品,手稿上沾有当地葡萄酒的痕迹。首乐章圆号主题源自作曲家晨起听到的牧人号角,中提琴声部刻意模仿了阿尔卑斯山民的约德尔唱法。第三乐章中,单簧管与巴松管的对话被音乐学家认为是勃拉姆斯与克拉拉·舒曼书信往来的音乐密码。2019年,维也纳爱乐在原始演出场地——穆尔茨楚施拉格小镇重现了这部作品,当地百年橡树的沙沙声与乐队形成了奇妙的和声。
推荐版本: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Pierre Monteux
17/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1937年)
这部在斯大林大清洗时期诞生的作品,首演于列宁格勒爱乐大厅,现场坐满了便衣警察。第三乐章中,小提琴声部用泛音奏出的"冰棱"效果,暗喻知识分子的脆弱处境;而末乐章看似胜利的进行曲,实则通过强迫性的重复节奏暗示极权压迫。1979年伯恩斯坦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时,故意将终曲速度放慢三分之一,揭露了隐藏在欢庆表象下的深刻悲怆。
推荐版本: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Mark Wigglesworth
16/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1812年)
创作于拿破仑战争期间的作品,其原始手稿上有被泪水晕染的痕迹。第二乐章中,那组不断轮回的八分音符被心理学家荣格解读为"集体无意识的脉动"。1813年慈善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指挥时因耳聋导致与乐队严重脱节,却意外造就了震撼的节奏张力。现代舞者皮娜·鲍什曾根据该乐章编创舞蹈,用身体语言诠释了音符中蕴含的宿命感。
15/
莫扎特《第40交响曲》(1788年)
这部创作于1788年夏天的g小调交响曲(K.550)堪称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作为作曲家最后三部交响曲中的第二部,它诞生于莫扎特经济拮据却创作力爆发的特殊时期。音乐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曾评价:"这部作品将优雅与痛苦完美融合,就像用最精致的瓷器盛装最苦涩的美酒。"第一乐章那著名的下行半音阶主题被后世称为"莫扎特的叹息",其精妙的动机发展手法影响了后世无数作曲家。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突破传统舞曲的欢快特质,以罕见的严肃性展现了古典形式的无限可能。当代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迪纳指出:"这部作品证明小调交响曲同样能承载最深刻的人文思考。"
推荐版本: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Sir Charles Mackerras
14/
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1924年)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晚年创作的这部单乐章交响曲(Op.105),是其长达八年创作沉寂后的惊世之作。作品采用独创的"有机发展"结构,将传统四乐章内容浓缩在20分钟内连续展开。英国乐评家唐纳德·托维形容其"如同北极光在乐谱上流动",特别是铜管声部那些宛如冰川反光的和声进行,开创了交响诗化的新范式。1924年3月24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的首演,标志着交响曲形式进入现代主义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那段长达72小节的低音持续音,被伯恩斯坦称为"北欧冻土带的地质年轮"。
13/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1887-1890年)
这部被称为"启示录"的宏大作品(WAB 108),是布鲁克纳献给挚友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音乐哲思。作曲家耗费三年时间打磨总谱,仅终乐章就修改过11稿。第二乐章谐谑曲中那段著名的定音鼓独奏,被马勒赞誉为"天使与魔鬼的对话"。1892年12月18日由汉斯·里希特指挥的首演,因作品前所未有的长度(当时超过80分钟)引发乐界震动。当代研究显示,第三乐章慢板中隐藏着作曲家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致敬动机,这种"音响密码"正是布鲁克纳式的虔诚表达。
推荐版本: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Riccardo Chailly
12/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1883年)
勃拉姆斯在这部F大调交响曲(Op.90)中,巧妙融合了古典结构与浪漫诗意。首乐章开篇那三个和弦暗含作曲家的人生格言"自由而快乐",这个动机贯穿全曲形成严密的内在逻辑。1883年12月2日由汉斯·里希特指挥的首演音乐会上,第二乐章那支单簧管独奏让在场观众潸然泪下。音乐学家沃尔特·弗里希发现,末乐章结尾处突然转弱的处理,实则是勃拉姆斯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终曲的逆向致敬——不是凯旋的强奏,而是归于平静的智慧。
推荐版本: Gewandhaus Orchestra/Riccardo Chailly
1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1808年)
这部c小调交响曲(Op.67)在1808年12月22日的"马拉松音乐会"上首演时,与《第六交响曲》同场呈现。鲜为人知的是,那个著名的"命运动机"(三短一长节奏)源自欧洲知更鸟的鸣叫节奏。第二乐章双主题变奏中,大提琴声部那段如歌的旋律曾被拿破仑抄录在日记本上。据维也纳宫廷乐师安东·辛德勒记载,贝多芬在创作终乐章时反复修改铜管配器,最终确定的胜利号角声部,精确计算了泛音列的数学比例。1954年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版本,将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争议(贝多芬原稿为=108)演绎成震撼时代的诠释范本。
推荐版本: Vienna Philharmonic/Carlos Kleiber
10/
马勒《第三交响曲》(1896年)
这部创作于1896年的鸿篇巨制堪称马勒交响曲中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其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对尼采哲学和自然万物的深刻体悟。全曲长达六个乐章,演奏时间接近100分钟,是交响乐史上最庞大的作品之一,仅第一乐章"潘神苏醒"就长达35分钟,展现了夏日黎明时分大自然的苏醒过程。首演时引发了评论界两极分化的反应:一些乐评家盛赞其宏大的构思和深邃的内涵,认为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特别是第四乐章女中音独唱《午夜之歌》对存在主义的探讨;另一些评论者则被其超常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所困扰,批评作品过于冗长晦涩。事实上,这部交响曲展现了马勒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从第一乐章描绘的"潘神苏醒"到终乐章的"爱告诉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叙事体系,其中第五乐章童声合唱《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与第六乐章的慢板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庄严的D大调和弦中达到精神升华。
推荐版本: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Jonathon Nott
09/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年)
这部被后人称为"悲怆"的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最后的绝笔之作,创作于作曲家生命最后一年,其手稿上标注的俄语标题"Патетическая"(意为"激情"而非"悲伤")暗示了更深层的情绪张力。全曲贯穿着生与死的激烈搏斗,从第一乐章忧郁的主题到终乐章那令人心碎的慢板,作曲家将内心最深处的痛苦与绝望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第二乐章罕见的5/4拍圆舞曲犹如记忆中的欢乐碎片,第三乐章狂暴的谐谑曲则像是徒劳的抗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交响曲快板终章的模式,以一段逐渐消逝的慢板作为结束,低音提琴最后的叹息式乐句仿佛预示着作曲家不久后的离世。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当时观众反应冷淡,九天后作曲家因饮用未煮沸的霍乱疫水而离世,使这部作品蒙上更浓重的宿命色彩。
推荐版本: Leningrad Philharmonic/Evgeny Mravinsky
08/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1876年)
这部被乐评家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作品,见证了勃拉姆斯长达二十年的创作挣扎,期间他反复修改甚至一度焚毁草稿。从1855年开始构思到1876年最终完成,作曲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交出了一部足以继承贝多芬交响乐传统的杰作。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终乐章中,那个与贝多芬"欢乐颂"神似的主题,既是对前辈的致敬,也宣告了勃拉姆斯自身艺术风格的成熟,这个由圆号率先奏出的阿尔卑斯号角主题经过层层发展,最终在辉煌的C大调中绽放。全曲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完美平衡了古典形式与浪漫表达,第一乐章引子中定音鼓持续的低音C象征着命运叩门,第三乐章优雅的间奏曲则展现了作曲家罕见的抒情气质,奠定了勃拉姆斯作为德奥交响乐传统继承者的地位。克拉拉·舒曼在私人信件中称赞这部作品"每个音符都闪耀着天才的光芒"。
推荐版本: Orchestre Ré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Gardiner
07/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1830年)
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不仅是柏辽兹的成名作,更是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标题交响曲,其完整标题《一位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幻想交响曲》揭示了自传性质。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对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狂热的单相思,全曲通过五个乐章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因爱生幻的戏剧性故事,从第一乐章"梦幻与激情"中炽热的爱情主题,到第五乐章"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中诡异的Dies irae变奏,构成完整的叙事线索。作品中创新的"固定乐思"手法,用特定主题代表心上人形象,这个由小提琴奏出的优雅旋律在全曲以各种变形出现,开创了主导动机技法的先河。第二乐章"舞会"中优雅的圆舞曲运用了两架竖琴的华丽配器,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中阴森的铜管与打击乐组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都展现了柏辽兹惊人的配器才华。1832年当史密森小姐亲耳听到这部为她创作的作品后,最终嫁给了柏辽兹,使这部作品至今仍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之作。
推荐版本: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Marc Minkowski
06/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艺术特色
这部交响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近乎完美的古典形式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感表达之间的精妙平衡。作品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但每个乐章都蕴含着勃拉姆斯独特的音乐语言。第一乐章以忧郁而内省的主题展开,弦乐与木管的对话营造出一种沉思的氛围,这种对话式的音乐发展手法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古典对位法的创新运用;第二乐章的抒情性尤为突出,宛如一首无词的浪漫诗歌,其旋律线条的优美流畅与和声色彩的丰富变化,展现了作曲家对舒伯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第三乐章则展现出勃拉姆斯对古典形式的尊重,采用了严谨的奏鸣曲式,但在节奏处理上却打破了传统的规整性,通过频繁的节拍变化赋予音乐更强的动力感;而终乐章则采用了古老的帕萨卡利亚形式,展现了作曲家对巴洛克音乐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这种将复古形式与现代情感相结合的手法,成为该作品最具标志性的艺术特征。
在音乐风格上,这部作品体现了勃拉姆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巧妙地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技法与浪漫主义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既古朴又新颖的音响效果。特别是在终乐章中,勃拉姆斯以巴赫的cantus firmus技法为基础,通过32个变奏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的精湛掌控。这些变奏不仅在技术上展现了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更在情感表达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从最初的沉郁凝重逐渐发展到最后的豁达释然。这种将古典形式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使《第四交响曲》成为勃拉姆斯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也奠定了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部作品充满了中年勃拉姆斯特有的忧郁与内省。不同于早期作品的激情澎湃,也不同于中期作品的明朗乐观,《第四交响曲》展现的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沧桑。音乐中时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时而又闪现出温暖的希望,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层次,正是勃拉姆斯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这种情感表达并非直白的宣泄,而是通过严谨的音乐形式加以约束和升华,使得个人情感获得了普遍性的艺术价值,这也是勃拉姆斯音乐最令人叹服的艺术成就之一。此外,作品中还隐含着作曲家对生命、死亡等终极命题的思考,使其超越了单纯的音乐作品,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深度的声音诗篇。
推荐版本: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Marin Alsop
05/
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1894年)
这部被后世誉为"复活"的交响曲堪称马勒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全曲五个乐章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死亡与重生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作曲家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1894年,马勒参加指挥家彪罗的葬礼时,教堂中响起的《复活颂歌》给了他创作灵感。作品从第一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开始,那沉重而富有张力的主题仿佛在叩问生命的意义;经过第二乐章优雅的兰德勒舞曲、第三乐章谐谑曲对世俗生活的讽刺性描绘,以及第四乐章女低音独唱《原始之光》的神秘氛围;最终在第五乐章达到高潮——由管风琴、钟琴、两支竖琴和庞大的管弦乐队营造出的天堂般音响中,女高音独唱与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复活"颂歌,那震撼人心的音乐仿佛穿透云霄,直抵灵魂深处。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马勒对管弦乐色彩的非凡掌控(特别是他对打击乐器和铜管组的创新运用),更体现了他将叔本华哲学思考与个人宗教信仰融入音乐的独特才能。
推荐版本: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Mariss Jansons
04/
马勒《第九交响曲》(1909年)
作为马勒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充满了告别的意味。创作于1909年,却在作曲家去世后的1912年才由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这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悲情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马勒唯一一部在完成初稿后未作任何修改的作品,仿佛作曲家已经将全部想说的话都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全曲四个乐章展现了从对生命的眷恋到最终释然的心路历程:第一乐章复杂交错的旋律线暗示着心跳的不规则节奏;第二乐章采用粗犷的兰德勒舞曲风格,仿佛是对往昔乡村生活的回忆;第三乐章充满讽刺意味的轮旋曲展现了马勒典型的黑色幽默;而终乐章那渐渐消逝的尾声(弦乐声部逐步淡出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被许多乐评家解读为马勒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作品中对位法的精妙运用和和声的大胆创新(如频繁使用九和弦和半音阶进行),都标志着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巅峰。
推荐版本: Berlin Philharmonic/Herbert von Karajan
03/
莫扎特《第41交响曲"朱庇特"》(1788年)
这部被后人尊称为"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的交响曲,是莫扎特短暂生命中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与第39、40号交响曲共同构成他晚期的"三大交响曲"。作品展现了古典时期交响曲形式的完美典范,四个乐章结构严谨而富有创意。第一乐章庄严雄伟的主题确实配得上"朱庇特"的称号,开篇那四个铿锵有力的音符犹如神谕;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展现了莫扎特最动人的旋律天赋,小提琴声部的装饰音宛如天使的絮语;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优雅迷人,中段的三重奏部分尤其精妙;而终乐章则将赋格技巧与奏鸣曲式完美结合,五个主题的复调交织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建筑。这部作品不仅总结了莫扎特一生的交响乐创作成就(融合了歌剧创作的经验与对巴赫复调艺术的研究),更为海顿、贝多芬等后世作曲家树立了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推荐版本: Orchestra Mozart/Claudio Abbado
02/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1824年)
这部划时代的巨作是贝多芬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最著名的终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通过独唱、合唱与乐队的宏大组合,歌颂了人类团结友爱的崇高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完全失聪的贝多芬,在首演时背对观众(由乌姆劳夫辅助指挥),直到演出结束被人扳转身体,才看到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全曲四个乐章构成了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完整叙事:第一乐章的混沌与挣扎(开头的空五度营造出"混沌初开"的效果);第二乐章的奔腾活力(定音鼓的独特运用开创了浪漫派先河);第三乐章的深沉内省(那悠长的旋律线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慢板创作);最终在第四乐章爆发出"亿万人民拥抱吧"的壮丽宣言(先以器乐回顾前三个乐章主题,再引入著名的"欢乐颂"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贝多芬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集中体现了其"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创作哲学),更成为人类音乐文明的不朽丰碑,其手稿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推荐版本: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Charles Mackerras
01/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年)
这部时长突破当时纪录的作品,首演时乐手们因技术难度集体罢演。现存草稿显示,第一乐章主题经过18次修改才定型,其节奏型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进行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中,那段突然中断的沉默被后世称为"音乐的虚空时刻"。2020年,学者通过光谱分析发现被贝多芬擦去的原始题献词:"献给普罗米修斯",暗示这部作品实为人类精神解放的宣言。当代指挥家西蒙·拉特尔认为,末乐章变奏曲中隐藏着二进制代码般的结构逻辑,预示了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
推荐版本: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Nikolaus Harnoncourt
还有哪些伟大交响曲,你觉得应该榜上有名?欢迎评论区留言
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师、HIFI音响发烧友,爱好收藏黑胶唱片与CD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