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郎到马裁缝:主流音乐圈为何都集体失声?
更新时间:2025-07-22 18:31 浏览量:3
马裁缝现象,不光是听众的问题,更是华语音乐本身的问题。再准确点,是主流音乐圈的问题。
23年前,因为一场神奇的大雪,刀郎写下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两年后爆火大江南北,从此华语乐坛杀疯了。
没过多久,四只山妖蹦出来,指责刀郎的音乐让华语乐坛倒退20年,说他的歌太俗、太土。言下之意,没了刀郎,华语音乐就能一路高歌猛进。
可如今呢?华语流行音乐倒是“进步”了,冒出个马裁缝。这马裁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东拼西凑,裁一裁,剪一剪,吹一吹,弹一弹,8000多首歌就这么“诞生”了。简直就是华语音乐的天才,比王金兰厉害多了。
刀郎的无奈隐退,马裁缝的无厘头爆火,都是主流音乐人的“杰作”。奇怪的是,主流音乐人对马裁缝的做法,竟然集体失声。这跟当年对待刀郎的态度,既相似又不同。
对马裁缝,他们是不想吭声,因为心里都清楚,华语音乐这些年其实没啥进步,何必自揭伤疤呢?对刀郎,他们是不再敢吭声,因为刀郎的实力摆在那儿,如果没有三层楼的文学功底,谁敢轻易招惹?更何况,他们还想利用马裁缝来冲淡刀郎的热度,好让自己解脱。
听众的口味千差万别,审美层次也不一。有的听众有鉴赏力,有的则只图个乐呵。马裁缝有两千万粉丝,有8000多首歌,虽然都是拼接而来,但1800个座位的演唱会门票,迟迟卖不掉。原来老头乐们并不傻,他们只是图个乐,裁缝却当真了。
像这样真把自己当根葱的,除了马裁缝,还有拉姆和石头。拉姆在大麦网上的想看人数只有两万人,演唱会迟迟不敢开,投资人也不傻,谁投谁亏。傲慢的石头跟32郎一副德行,怼天怼地怼空气,直播时自称也想开演唱会,说不定还能赚点。
这几个人,自己没有实至名归的代表作,但又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就靠烟雾弹麻痹自己。这几个人,是华语乐坛现状的一个缩影,一个极端,一种悲哀。
当年打压过刀郎的山妖们,还有过河拆桥的土木工程女专家,怎么都没想到,刀郎竟然复出了;怎么都没想到,复出还火了;怎么都没想到,复出还能火这么久;怎么都没想到,火这么久还看不到退潮迹象。
尤其是过河拆桥的土木工程女专家,心里很烦,心里很慌。于是乎,裁缝粉丝和农场粉丝合体了。说好听点,叫抱团取暖;说不好听点,叫合什么伙作什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