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什么忠告想告诉 20 岁的年轻人?
更新时间:2025-07-22 05:21 浏览量:4
这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重新提起的问题。而我,作为一个已经走过那个年纪的人,想说的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忠告,就是:
请极度警惕,甚至暂时忘掉所有给你的“忠告”——包括我接下来要说的。
因为20岁,不是一个让你去“遵循”人生地图的年纪。它是一个让你亲手去“绘制”这张地图的年纪。你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寻找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而是为未来的你,建立一个极其丰富、多元、甚至充满了“错误”数据的“人生原始数据库”。
你不是在“过”日子,你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采集”关于你自己的、第一手的、不可替代的“样本”。
所以,我所有的忠告,都无关“你应该成为什么”,而关乎“你应该去采集什么”。
20岁的你,被一种巨大的“有用”焦虑所裹挟。
你选的专业,要“有用”,能找到好工作。你交的朋友,要“有用”,能拓展你的人脉。你读的书,要“有用”,能提升你的认知。你做的每一件事,仿佛都得在“个人价值”的资产负债表上,记上正向的一笔。
这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极其“高效”,但极其“单薄”的人。
我最想给你的忠告是:请务必,刻意地,去培养一个完全“无用”的身份。
这个“无用”,指的是它不能直接帮你赚钱,不能写进你的简历,不能在社交中为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但你,要把它做到接近“专业”的级别。
不要只是“喜欢”看电影,去成为一个能清晰地分析某个导演的镜头语言、或者对某个电影流派的发展史如数家珍的“半吊子影评人”。
不要只是“喜欢”喝咖啡,去成为一个能分辨不同产区咖啡豆风味、甚至能自己烘豆子的“业余咖啡师”。
不要只是“喜欢”历史,去成为一个能对“拜占庭帝国晚期军事制度”这种冷僻话题,也能侃侃而谈的“历史爱好者Pro”。
这个“无用”的身份,是你对抗世界所有“功利”逻辑的、最后的“非军事区”。它是你精神上的“自留地”,是你灵魂的“后花园”。它不为任何人,只为你自己那最纯粹的好奇心和热爱而存在。
它会在你被“有用”的世界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为你提供一个最安全的、可以瞬间切换进去的“平行宇宙”。而这份“无用之学”,往往会在未来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与你的“有用”技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变成你身上最独特的、最迷人的标签。
20岁的我们,急于为自己贴上“标签”,以确立自己的存在。
“我是个摇滚乐迷,我鄙视所有流行音乐。” “我是个文艺青年,我只看小众电影。” “我是个坚定的A主义者,所有B主义的观点都是垃圾。”
我们用“品味”,为自己建起了一座坚固的、但也极其狭隘的“信息茧房”。
我想给你的第二个忠告是:请主动地、有计划地,“背叛”一次你的品味。
给自己设定一个“品味背叛月”。在这个月里:
如果你只听摇滚,那就强迫自己,只循环播放当下最火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不要带着批判去听,而是像一个“音乐人类学家”一样,去分析:它的旋律为什么会“洗脑”?它的歌词,击中了当下大众的哪种集体情绪?
如果你只读严肃文学,那就去找一本你最“看不起”的、最火的畅销书或网络小说,完整地读完它。去研究,它在叙事节奏、悬念设置、情绪调动上,到底做对了什么,才吸引了如此多的读者?
如果你对某个与你立场相悖的观点嗤之以鼻,那就去找持有该观点的人中,最聪明、最善于雄辩的那几位的文章或演讲来看。
你的目的,不是为了“爱上”它,而是为了“理解”它。你是在为你自己,安装一个能兼容更多“操作系统”的、更高版本的“同理心”插件。
这次“背叛”,会让你从一个傲慢的“评判者”,变成一个谦逊的“观察者”。它能让你获得一种极其宝贵的能力:能够理解你所不认同的、甚至所不喜欢的事物的内部逻辑。 这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成功崇拜症”。我们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成功履历”:光鲜的学历,体面的工作,漂亮的成绩。而对于失败,我们讳莫如深,拼命掩盖。
这导致我们对失败,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巨大的恐惧。
我给你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忠告:请从现在开始,为你自己,认真地、持续地,撰写一份“失败履历”。
这份履历,只给你自己看。它记录的,不是你的成就,而是你的“搞砸了”。
你搞砸了的第一个项目。
你表白失败的第一段感情。
你因为准备不足而错失的第一次机会。
你因为懦弱而不敢坚持的第一个原则。
但关键在于,在记录每一条“失败”时,你都必须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去回答两个问题:
在这场失败里,刨除所有外部因素,我自己那部分“应负的责任”,具体是什么?(这是在练习“自我归因”,而非“向外甩锅”)这次失败,像一次昂贵的“付费实验”,它用无可辩驳的数据,教会了我一个关于我自己、或关于这个世界的、什么样的“血泪教训”?(这是在练习“经验萃取”)这份不对外人开放的履历,才是你最宝贵的资产。它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你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你比你想象的,要抗揍得多。你从每一次失败里,都活了下来。 第二,你最深刻的智慧,都来自于你摔得最狠的那些地方。
它让你不再恐惧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只是在为你的“私人数据库”,增添一个珍贵的、带有“错误警告”的样本而已。
所以,20岁的你,别急。
别急着去寻找“答案”,别急着去成为“什么人”,别急着去过一种“正确”的生活。
一个“无用”的身份,让你拥有了不被定义的自由。 一次“品味”的背叛,让你拥有了理解世界的宽度。 一份“失败”的履历,让你拥有了认识自己的深度。
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为你40岁时的自己,准备足够多、足够有趣的“原材料”。
去吧,去把你的数据库,填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