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塔唱和《草原放歌——蒙古族音乐拾贝》课程设计与艺术探讨
更新时间:2025-07-24 07:27 浏览量:1
乌日塔唱和《草原放歌——蒙古族音乐拾贝》课程设计与艺术探讨
乌日塔:(蒙古族),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卷中,各民族音乐如星河流转,共同织就了“多元一体”的璀璨华章。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辽阔的草原,蒙古族音乐以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辽阔意境、“马蹄踏碎天边月”的雄浑气魄,成为了这幅画卷中最动人心魄的笔触。从长调在戈壁滩上的千年回响,到呼麦在山谷间的时空对话;从马头琴诉说的游牧传奇,到四胡奏响的生活欢歌——每一段旋律都是草原人民与天地共生的生命印记,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马背民族的精神密码。今天的我们有幸与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乌日塔老师;共享歌唱艺术的精彩课程与民族音乐歌唱表演。他将以歌声为钥匙,带我们解锁内蒙古大草原的音乐密码,循着旋律的脉络,探寻流淌在音符里的民族记忆。让我们在琴声与歌声的交响中,开启这场穿越草原的心灵之旅吧!
乌日塔唱和《草原放歌——蒙古族音乐拾贝》课程设计与艺术探讨
草原放歌——蒙古族音乐拾贝课程
乌日塔老师做了详细的备课与部署授课开讲啦:
第一讲:声动草原——蒙古族音乐文化探源
第二讲:牧歌弦语——蒙古族民间音乐赏析
第三讲:唱习经典——《祝福草原》
第四讲:牧韵情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教学资源乐器:钢琴(和声)教具:专业麦克风、高品质音响设备、多媒体播放设备、特色乐器(马头琴、四胡、火不思、土步秀尔)。
乌日塔老师开始介绍了蒙古族音乐类型,音乐与游牧生活的关联。蒙古族的音乐与游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游牧文明的鲜活载体与“生命语言”。呼麦通过喉音模拟风声、雷鸣等自然声景,既是与天地的“声景对话”,也是祭祀祈福、消解孤独的精神媒介;长调以悠长旋律呼应草原的辽阔,既是牧民驱散孤独、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承担着唤畜、传递信息的生产功能;短调以明快节奏记录日常欢聚与劳作场景,直白释放丰收喜悦、婚恋情愫等生活情绪;安代舞则以热烈的踏歌围舞凝聚社群力量,在节庆聚会中增加了大家的归属感……这些音乐形式嵌入了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情感、传承文化、适应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声音系统,也是我们连接彼此的核心纽带。
乌日塔老师又解释了代表性的风俗歌及其特点。那达慕欢歌:是在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国家级非遗)期间演唱的歌曲,旋律通常热情奔放,充满活力,能够展现出那达慕大会上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欢乐的那达慕》通过蒙汉双语合唱,再现了摔跤赛马的热烈场景;《盛世那达慕》以欢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景,传递出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感。劝奶歌:是牧民在接羔季节,为了让母羊给羔羊喂奶而唱的歌曲。它的旋律悠扬婉转,韵味优美,采用反复吟唱的方式。《巴尔虎陶伊格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劝奶歌,前半段用“呔呔”衬词斥责母羊遗弃小羊的行为,后半段通过声波唤醒母羊的母爱,帮助羔羊顺利吃到奶。这种“以歌代训”的生态共情,至今仍是接羔季的重要生产仪式。 婚礼歌:是在蒙古族婚礼中演唱的歌曲,根据功能可分为婚礼宴歌、婚礼娱乐歌、婚礼仪式歌。如鄂尔多斯婚礼送亲仪式上的《一度长的黑发》《送亲歌》,科尔沁婚礼“献纫镫酒歌》等。
乌日塔老师又详细讲解了蒙古族常用乐器。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最具标志性的乐器,顶端雕刻精致的马头造型,琴弦多为两弦,以马尾为弓。其音色低沉悠扬、辽阔苍凉,既能通过悠长的旋律演绎出草原的广袤壮美,又能以细腻的颤音传递出牧民的思乡之情与生活感悟,是蒙古族音乐的灵魂象征。四胡:琴身较小,设有四根弦,琴弓夹于中间演奏。音色明亮柔和且富有穿透力,表现力极为丰富,常与马头琴搭配演奏。欢快时琴弓跳动,节奏明快如骏马奔腾;抒情时弓弦轻颤,旋律温婉似流水潺潺,尽显草原生活的多样风情。三弦:由琴头、琴杆和共鸣箱组成,共鸣箱多为长方形,蒙以蟒皮,三根弦粗细不同。音色清脆爽朗,颗粒感强,在蒙古族音乐中多用于伴奏。既能为叙事性的民歌弹唱,铺垫稳定的节奏,又能在合奏中通过灵活的拨奏,增添旋律的层次感。火不思:是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琴身呈梨形,共鸣箱为木质,蒙以薄木或羊皮,设有四根弦。音色圆润明亮,穿透力强,演奏起来轻快活泼,指尖拨弦时如珍珠落玉盘。它既能独奏展现灵动的旋律,又能参与合奏烘托热闹氛围,展现着蒙古族音乐的灵动活力。这些乐器凭借独特的形态与音色,共同构筑了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风貌。
我们随着乌日塔老师讲的课程,又到了聆听他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抒情歌唱,歌声优美伴随着我们一同踏上了蒙古族音乐的溯源之旅。我们清晰地看到,蒙古族音乐在辽阔的草原上扎根生长,于不同土地上绽放出各具神采的风貌。其实,蒙古族音乐从来不止是耳畔流转的旋律,它更像一块声音“活化石”——游牧文明里,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整个族群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都悄然镌刻在每一个音符之中。它紧紧守着草原的根与魂,也循着时代的脚步,焕发了新的生机。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个草原的声音,在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
整理作者 常小靠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