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范式 周微微
更新时间:2025-07-25 12:44 浏览量:1
自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步入新阶段。音乐学院等艺术类专业由于学科特殊性,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还面临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但也有音乐学院率先破局,创新实施“音乐+党史”教育模式,通过演绎红色经典音乐、党史进课堂、传播红色旋律等举措,有效破解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难题,为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理念先行: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
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需要在理念层面实现根本性变革与系统性重塑,树立系统思维,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将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局限,主动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式、合作式教学模式,实现“精准滴灌”,让学生成为“音乐+思政”特色课堂的真正主体。要融合创新思维与开放理念,在遵循学科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主体需求基础上,大胆进行融合实践与范式摸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育人格局。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音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和深度耦合,引导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切实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内容融合:打造特色音乐育人新品牌
内容融合作为红色音乐育人模式的核心环节,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与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品牌。要通过挖掘红色音乐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将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音乐教学实践中,形成“音乐+思政”创新教育模式。以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我心中的红色经典传唱”活动为例,该活动实现了深层次的内容融合。活动中,每位党员教师承担教唱一首红色歌曲任务,在教授《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教师不仅传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知识,更深入讲述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这首歌诞生于1963年,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党的深情厚意。教师结合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阐释其中蕴含的爱党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深刻理解歌曲背后的政治内涵和时代意义。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思想熏陶和思政教育,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音乐育人品牌。
实践拓展:构建全域立体育人新格局
在建立机制、融合内容的基础上,实践拓展是检验协同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要通过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实践体系,不断扩大协同育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例如,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通过组织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快闪活动,以及举办专场音乐会等形式,让红色旋律在校园响彻。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内举办专场音乐会,带领现场观众在《陕北抒怀》等经典红色革命歌曲中追寻红色记忆。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带到学校、社区等地,让红色歌曲在更广阔的空间传唱,实现教育效果的社会化延伸。推进红色旋律进基层、进社区,在红城湖边、海师附小、中石油海南公司等地开展传唱活动。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等新媒体渠道,以及校园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体系,将音乐表演、理论讲解、音视频资料穿插,以及乐器融合、剧目编排等巧妙交织,增强传播效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思政理论培训,开展专题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办学术研讨会和主题培训,帮助音乐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技巧与方法,搭建音乐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的沟通协作平台,构建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常态化帮扶和监督指导工作。
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范式的构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挖掘红色资源、营造体验氛围、创新传播方式、强化队伍建设等多项举措,能够有效破解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的现实难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为学生提供了在艺术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平台。面向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这一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艺术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