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粉丝一夜蒸发,汪苏泷果断收回《年轮》授权
更新时间:2025-07-25 18:27 浏览量:1
汪苏泷工作室悍然宣布收回《年轮》授权,以期平息那场由网红煽风点火的原唱争议。这绝非仅仅是对一首十年老歌的守护,更是创作者对自身知识产权的又一次强势宣示。当下,音乐版权争议如野草般疯长,平台标注混乱不堪,无数艺术家深陷泥沼。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撕开表象,直面版权保护的残酷现状与严峻挑战,并探寻创作者如何才能真正捍卫其艺术尊严。这场“年轮风波”的荒诞开场,源于某位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旺仔小乔”在演唱会前夕的“金句”——她竟敢公开宣称《年轮》的原唱是张碧晨而非汪苏泷,并以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姿态宣称“自己认定的不会改”。此言一出,网络瞬间炸锅,吃瓜群众蜂拥而至,结果这位网红的账号在短短四天内狂掉近60万粉丝,这掉粉速度,简直比光速还快,堪称“流量反噬”的教科书式案例。紧随其后,张碧晨工作室迅速发布声明,强调其版本作为《花千骨》插曲,于2015年6月15日率先上线,是该歌曲最早正式发布的录音版本,也是剧中唯一使用的演唱版本,时间上明显早于汪苏泷的男声版(6月30日发行),因此张碧晨是“唯一原唱”,事实清晰明确,无可争议。而汪苏泷方则祭出“王炸”——直接宣布收回《年轮》授权,并暂时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这招“釜底抽薪”,直接切断了争议的源头,也让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二传手”们无所适从。
这看似一场关于“原唱”的意气之争,实则撕开了中国音乐版权领域长期以来“老大难”问题的血淋淋的口子。我们必须厘清一个基本事实:音乐作品的版权并非一块铁板,它至少包含词曲作者享有的“音乐作品著作权”和演唱者/制作方享有的“录音制作者权”。《年轮》的案例,正是因为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张碧晨作为首发录音演唱者,两类权利主体在不同时间点发行了各自版本,再加上音乐平台在标注上的混乱(QQ音乐曾移除张碧晨版“原唱”标签,而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则长期标注“双原唱”),才让“谁是原唱”成了一出扑朔迷离的“罗生门”。更深层次的痛点在于,汪苏泷曾为创作《年轮》耗时一年,却因当时经纪公司擅自转卖版权而无法亲自演唱,这简直是创作者的“奇耻大辱”!这种被“卖身契”束缚的无力感,无疑是他后续成立个人工作室、不遗余力收回音乐版权的根本驱动力。他曾在脱口秀中自嘲:“这首歌除了张碧晨,其他都是我的”,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实则饱含了创作者对版权归属的无奈与挣扎。
汪苏泷此次收回《年轮》授权,其意义远超平息一场网红引发的口水仗。这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了整个音乐圈:创作者,你的作品你做主!除了传统的法律诉讼和收回授权,创作者的维权路径远不止于此。他们可以主动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寻求帮助,尽管这些组织在授权效率和收益分配透明度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甚至不乏负面评价,但它们依然是连接创作者与使用者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面对海量小额侵权时,集体管理能有效降低维权成本。此外,行业协会的调解机制、新兴技术如区块链在作品确权和侵权监测上的应用,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高效、更具穿透力的维权工具。例如,德国的GEMA在音乐版权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高效的授权和分配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最根本的,仍是创作者自身的主动作为: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签订清晰明确的合同、保存完整的创作证据链,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基石,也是在版权丛林中生存的必备技能。
这场“年轮风波”也再次敲响警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网红为了博眼球、蹭热度,不惜信口开河,甚至歪曲事实,最终只会引火烧身,成为被流量反噬的牺牲品。而对于整个音乐产业而言,建立更加完善、透明的版权管理体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加强平台监管,才是避免类似纠纷、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值得庆幸的是,在2025年的时间背景下,中国音乐版权保护领域正迎来更趋完善的政策与法规体系。我们看到,著作权法律法规的精细化修订正在持续推进,有望对“原唱”定义、改编权、表演权在数字空间的行使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引,堵塞法律漏洞。网络平台的版权责任也将进一步强化,平台将承担更主动的版权管理义务,倒逼其加强内容审核和对内容创作者的版权意识教育,让“技术中立”的借口不再成为侵权的“避风港”。数字技术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版权确权、监测和维权中的应用,也将得到法律层面的支持与规范,为创作者提供“降维打击”侵权行为的利器。此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效能与透明度有望提升,并通过国际合作,使得跨境维权更加顺畅,打破地域限制。这些新规和趋势,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的版权生态,让创作者的智慧和劳动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回报,真正让音乐回归音乐本身。
那么,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我们能否真正告别那些无谓的“原唱之争”,迎来一个清朗的音乐未来?这不仅是对法律执行力度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行业版权意识与生态建设的深度叩问。毕竟,只有当创作者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沉浸于创作,当他们的心血不再被无端消耗,听众才能享受到更多纯粹、高质量的音乐。而那些试图通过“不当话术”或“模糊地带”牟利的投机者,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为版权觉醒之路上的尘埃。这,才是真正的“年轮”所昭示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