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音乐取消张碧晨《年轮》原唱标识 张碧晨方:为唯一原唱 无争议!
更新时间:2025-07-25 20:11 浏览量:1
7月25日,一则关于歌曲《年轮》“原唱标识”被移除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将张碧晨与汪苏泷之间的音乐版权争议再次推上舆论风口。这场看似围绕一首老歌的争论,背后却折射出当下中国音乐产业中关于“原唱”、“创作权”与“版权归属”等多重议题的深层矛盾,也引发了公众对艺人、平台与创作者之间责任边界与伦理认知的广泛讨论。
《年轮》最早作为电视剧《花千骨》的插曲,由张碧晨于2015年6月15日正式发布,成为当时剧集热度的重要推手之一。同年6月30日,汪苏泷演唱的男声版本单独上线,虽然时间上稍晚于张碧晨的演唱版本,但因其词曲作者的身份,不少听众与乐评人长期将其视为“双原唱”作品。
2025年7月22日,千万粉丝博主“旺仔小乔”在社交平台回应网友提问时表示:“《年轮》的原唱是张碧晨,而非汪苏泷。”这一言论迅速引发网络热议,部分网友支持张碧晨为“唯一原唱”,也有声音认为汪苏泷作为创作者,同样应享有“原唱”身份。
7月23日,QQ音乐悄然取消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识,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与质疑。而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则仍维持“双原唱”标注。
7月25日,张碧晨工作室发布官方声明,明确指出张碧晨为《年轮》的“唯一正式原唱”,并附上早期发布记录、剧集使用版本等证明材料,强调版权与演唱权的清晰归属。
同日,汪苏泷方面通过其对接账号发布回应,表示“决定收回《年轮》授权,暂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并称此举是为避免争议持续发酵,希望“让关注回归音乐本身”。
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原唱”一词在音乐市场中的法律定义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错位。“原唱”通常指最早正式发布录音版本的演唱者,也即“首唱者”。张碧晨确实在2015年6月15日率先上线《年轮》,且为电视剧《花千骨》官方使用的演唱版本,因此其“原唱”身份具有一定法律依据。
但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其创作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尤其在华语音乐界,“创作+演唱”的双重身份常常让“原唱”概念模糊化。汪苏泷本人曾在公开场合调侃:“这首歌除了张碧晨,其他都是我的。”这句话虽然带有幽默色彩,但也折射出他对作品的深厚情感与创作归属感。
因此,这场争议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版权之争,更是公众对“音乐创作权”与“表演权”之间关系的认知冲突。
QQ音乐作为国内头部音乐平台,在版权标识上的调整显然不是偶然。取消“原唱”标签或许反映了平台在版权归属判断上的谨慎态度,也可能是在面对双方争议时采取的“中立”策略。
但此举也引发了不少乐迷的不满,认为平台在未明确法律依据的前提下擅自更改标签,是对艺术家权益的不尊重。有观点认为,平台不应仅凭公众舆论或某一方的声明随意调整标签,而应依据版权合同、发行记录等权威文件做出判断。
同时,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坚持“双原唱”标注,也反映出不同平台在版权标识标准上的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公众认知的混乱。
汪苏泷方“收回《年轮》授权”的决定,被视为对此次风波的强势回应。这一举措不仅切断了《年轮》在第三方演出或翻唱中的传播路径,也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音乐创作不应被简单标签化,更不应被舆论裹挟。
汪苏泷此举或许是在维护自己作为创作者的“作品控制权”。在音乐产业日益商业化的今天,一首经典作品的使用权、演绎权往往牵涉多方利益。创作者收回授权,不仅是对版权的自我保护,也是对作品尊严的捍卫。这种“收回授权”的做法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未来音乐作品的流通与演绎,甚至对“创作共享”精神构成挑战。
《年轮》作为一首承载了无数听众青春记忆的作品,不应成为艺人之间的“战场”,更不应沦为舆论的牺牲品。无论是张碧晨的“唯一原唱”主张,还是汪苏泷的“收回授权”决定,都应被理解为对音乐尊严的守护。
真正的音乐生态,应当尊重创作、尊重表演、尊重版权,也尊重每一位听众对作品的情感寄托。在这场风波中,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对话与行业共识,而非情绪化的站队与标签化的对立。
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轮》真正回归音乐本身,也让未来的音乐作品免于类似的争议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