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举报学校,今年大闹孔雀杯,社会需要祁伟耿这样的“刺头”吗
更新时间:2025-07-26 01:04 浏览量:1
现在网上有很多祁伟耿“大闹”孔雀杯的视频,有的视频是她自己拍的,也有的是别人拍的。去年,她因为举报研究生导师遴选舞弊而火了一把,这次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
2025年7月,在第十一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期间,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祁伟耿公开质疑赛事公正性,引发轩然大波。她质疑的内容有三个:
一是选手得分异常:祁伟耿指出,现场选手演唱水平与评分严重脱节。例如,73号选手表现普通却获评委打出高分,而部分高水平选手反遭低分淘汰。他当场质问评委,但对方回避问题甚至离场。
二是晋级规则漏洞:赛制按场次划分晋级名额,导致“同组别分数倒挂”,也就是低分选手晋级、高分选手淘汰。有选手反馈,去年高分入围者今年竟首轮出局,规则合理性存疑。
三是评委资质与腐败嫌疑:祁伟耿质疑部分评委职称真实性,并暗示招生环节存在“金钱交易”。她称赛事过度商业化,如高额参赛费、暗箱操作等“潜规则”。
事件经网络发酵后,多名参赛者声援祁伟耿,揭露类似不公经历。但截至7月25日,孔雀杯组委会未作回应,赛事仍按计划推进。
2024年10月,祁伟耿以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身份,实名举报该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存在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她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遴选过程中有人通过伪造材料、违规操作获得导师资格,破坏学术公平。
举报后次日即10月18日,抖音博主“@沈音自媒—Yin你而在”在直播间公开指控祁伟耿“卖惨收割学生课时费”,称其收取高额费用。此举疑似校方关联人员对祁伟耿的报复性抹黑。
随后,多名学生发视频澄清真相。大二学生郭同学表示,祁伟耿从未收取课时费,还免费加课,“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负责”。其他学生也证实他教学严谨、师德端正,指责造谣者恶意中伤。
事件发生时,辽宁省委第三巡视组正驻校巡视,回应称已收到举报并启动调查,但指出祁伟耿未提交书面证据,承诺将联系其获取线索。事件后续无公开通报,举报结果成谜。
祁伟耿在2024年举报沈阳音乐学院导师遴选舞弊,2025年又公开质疑“孔雀杯”声乐展演的公正性,其行为引发巨大争议。
祁伟耿的两次行动,矛头均指向体制性积弊。
2024年举报导师遴选中的材料造假、暗箱操作,直击高校学术权力私有化的痛点。
2025年揭露“孔雀杯”评分倒挂、规则漏洞和评委资质疑云,撕开艺术赛事过度商业化、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这些并非孤例,而是文教领域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她的质疑迫使公众直面系统性不公,而非继续沉默容忍。
“刺头”是打破沉默合谋的关键力量。
当多数人因畏惧报复或无力感选择妥协时,祁伟耿的挺身而出具有示范意义。
孔雀杯事件中,评委面对质问集体离场,组委会长期回避回应,折射出体制性麻木。祁伟耿的“闹”实质是对这种消极纵容的正面狙击。
其举报后多名学生公开作证澄清诬蔑,孔雀杯后更多参赛者揭露类似不公,证明“刺头”能激活集体勇气。
社会进步需容得下“不合规的正义”。
对祁伟耿的争议,常聚焦其大闹赛场方式的“破坏性”。但需认识到,当既有渠道失效,非常规手段成为倒逼改革的最后筹码。
其行为虽冲击赛事秩序,但揭露的评分腐败、高价参赛费等问题,关乎千万艺术学子的公平机会。社会效益远大于短期混乱。
“刺头”需理性边界,但不必苛责完美。
祁伟耿并非无瑕英雄,其激烈方式可能误伤无辜,证据呈现亦存瑕疵。但如果因为方式不完美就否定质疑价值,无异于以“得体”为名庇护腐败。
健康的制度应能容纳“刺耳之声”,再通过法律与程序将其转化为建设性改革,而非要求质疑者既揭黑幕又彬彬有礼。
因此说,祁伟耿们或许偏执、或许冒犯,但当学术殿堂沦为生意场、艺术竞赛变成权贵游戏时,他们的“刺头”恰是对行业初心的悲壮召回。
社会不缺温顺的聪明人,缺的是敢于为公义撞破高墙的“牛氓”——他们刺痛时代,只为让光透进来。
“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创办于2008年,由中国声乐家协会联合40余所高校主办,是国内声乐领域仅次于“金钟奖”的权威赛事,定位为学术性、专业性品牌活动。
每届吸引超200所院校、2000-3000名师生参与,分音乐院校组、综合师范院校组等,设美声、民族、重唱等细分赛道,决赛仅少数人获最高奖“金孔雀杯”。
活动的形式包含声乐展演、学术讲座、论文评选及公开课,强调“以展促学”,推动院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