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晨汪苏泷“年轮合约”争议:音乐合作不该成“信息鸿沟”
更新时间:2025-07-27 04:00 浏览量:1
最近,张碧晨和汪苏泷因《年轮》这首歌的合约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张碧晨方发布声明称,《年轮》在未经她团队允许的情况下被用作商业演出,而这一使用来自汪苏泷的年轮企划。张碧晨方直言,“合约存在信息差”,意思是当年签约时可能对使用范围和权益认知不一致。而汪苏泷团队也做出了回应,表示一切行为是依法进行的。两方各执一词,网友也是吵成一片,有人支持张碧晨认为“艺人权益必须保障”,也有人觉得“合作就该讲规矩,怎么签的就怎么执行”。
说实话,这事儿看起来是娱乐圈的常见合约纠纷,但仔细想想,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简单。
首先,“信息差”这三个字太有代表性了。艺人和音乐人本应该是一个并肩作战的合作关系,可在复杂的合约体系和商业链条里,他们反倒成了“对立面”。张碧晨团队说自己当年对合约内容理解不全面,这说明即便是资深艺人,也有可能在签约时面对专业术语、使用范围等内容“一头雾水”。这是不是也间接点出——娱乐圈的合约透明度,依旧是个老大难问题?
再说回来,《年轮》这首歌是很多人情感记忆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它被重新包装演出、甚至商业化运作的时候,自然会觉得这不是简单的版权问题,而是情怀被“挪用了”。换句话说,粉丝会站在艺人那边,是因为情感有共鸣,觉得“自己的歌”被拿去赚钱,艺人却不知情甚至没收益,那多不公平?
汪苏泷这边当然也有自己的逻辑。他是原创者,有策划权利,只要不违法合约,他按章办事,难说有错。但问题在于,如果合约确实在解释上存在模糊空间,或者当初谈合作时沟通不够,那这场风波就不是谁违约,而是谁没把事情说清楚。这也是现在整个行业一个很大的盲区——合约看着规范,背后却有很多“灰色地带”。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争议一旦上升到舆论层面,就容易被放大成“谁欺负谁”。艺人之间本该是互相扶持的,却因为一纸合同成了博弈的双方,不仅伤害合作关系,也会伤了粉丝的心。
合约是合作的基础,但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它的核心是“共赢”和“尊重”。这次张碧晨与汪苏泷的争议,其实就是在提醒所有艺人、音乐人、乃至粉丝:透明、公正的合作机制比任何一次“火爆企划”都更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