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洞经音乐
更新时间:2025-07-28 15:31 浏览量:1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源于川中遂宁市蓬溪县,流行于国内各道观、文庙的一种丝竹乐、宗教仪式音乐。因以道教《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其主要颂唱经文而得名。据古籍载,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著名道学者、音乐家刘安胜,在蓬溪赤城山玉虚台执笔撰写了道教音乐名著《文昌大洞仙经》书,共5卷,又名《上清大洞真经》《文昌大洞真经》,简称《大洞仙经》。该书于明代收人《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元代著名道士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为《大洞仙经》作注,撰成《大洞仙经注》一书。元至大三年(1310),卫琪上表将《大洞仙经》献给朝廷,声名大振,各地争相翻刻、弹演。
洞经音乐的演唱活动称为“谈经”,始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濒于失传。“谈经”是对整个礼仪活动的统称,是一种以宣扬宗教教义为内容的讲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此种艺术形式颂唱的经文除以道教的《文昌大洞仙经》及《关帝觉世真经》为主外,还采用了多种道、释、儒教的其他经文。
最初道、释、儒三教与洞经活动尚有区别,各有特定的日期进行活动,互不参与。三教合一之后,凡三教及洞经供奉的诸神诞辰时,均开坛谈经。此外,当祈雨、祛灾、祭祖、丧葬等亦做会谈经。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会的群众平时也常常聚众合乐,吹奏弹唱以自娱。洞经音乐逐渐兼有宗教祭祀仪礼及世俗娱乐的两种社会功能。
“谈经”的社会组织,各地有多种称谓,主要称为“洞经会”也有称为“皇经会”“五圣会”“同仁学”“祈礼坛”等。参加洞经会的成员,清代以爱好音乐的知识分子为主,清末民初,成员渐扩大到市民阶层及工商界人士。在此时期,洞经组织在各地集镇乡村的发展迅速。洞经会吸收会员有严格的会规,招收对象经过一段学习训练,并经考核,取得“经生”(演唱经文者)或“乐生”(演奏乐器者)资格后,才能正式参加“经坛”活动。
谈经活动一般皆在神庙中举行,仪式十分隆重,礼堂内香雾缭绕,灯烛生辉。上方悬挂神像,参加者拱揖脆拜,进退礼仪皆有规定。会期一般约为三至五天,长者可达七或九天。会期长短视演唱的经文而有别。
谈经包括谈、诵、讲、读4个部分,所用经文除经文正文之外,还有许多赞偈、咒语、蘸文、符章等。经文分散文、韵文两部分,在经文中交错出现。散文部分是讲读的部分,相当于一般讲唱文学的说白。韵文部分是读诵部分,也就是歌唱的部分。除了散文部分的讲读外,其他读诵部分以及表演各式仪节,皆有音乐伴奏。歌唱各种不同的诗篇、咒语、赞偈和各种仪节进行时所奏音乐包括许多曲调。
洞经音乐演出规模较大,它主要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类,器乐类又可分为打击乐与纯器乐两部分。声乐类称为“经腔”,也称“经曲”,是演唱经文的曲调,其唱词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与诗词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长短句等结构形式。经文中的另一部分是散文形式,是宣讲念读的部分。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用丝竹乐队伴奏,其旋律悠扬委婉、节奏徐缓,一种是用吹打乐队伴奏,其旋律有的欢快热烈,有的气势雄伟,多用于开经或收经之时。
洞经音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组合,分为大乐曲牌(又称吹牌)、细乐曲牌、锣(鼓)经曲牌等三类。大乐曲牌即由吹打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唢呐、竹笛、笙、管为主奏乐器,配合以鼓、锣、铓锣等多种打击乐器。细乐曲牌即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以竹笛、芦管、洞箫、胡琴、三弦、琵琶、古筝、扬琴、苏古杜(即火不思)等乐器演奏旋律,配合以板鼓、木鱼等打击乐器。锣(鼓)经曲牌用多种打击乐器演奏,一般衔接于各类经腔及曲牌的结尾处,以连接下一首乐曲。锣经曲牌有些是冠以前段乐曲的名称,如〔新挂腔锣经〕、〔咒章锣经〕等;有些独立于乐曲并有专名,如〔大雪头〕、〔大扎头〕等。一般说,大乐曲牌及细乐曲牌主要用于各种仪式活动作为伴乐,如开坛、收经、祭神、敬供品、念诵玄文诰表等。也作经腔间的间奏。此类音乐较为典雅清秀。锣经曲牌主要用在谈经仪式的开始、结尾、做法事时,也用于吟诵经文时的伴奏背景。
洞经音乐的乐队正式编制,约为16人,称为正位。演奏时乐师皆有固定位置,并有规定的职称。鼓师坐在席首,掌握全坛洞经的起讫行止。另有非正式的乐手若干人参加演奏。
洞经音乐的曲调丰富,各地皆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数十首或上百首不等。由于流传年代久远,音乐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地的经腔和曲牌既有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曲同名的乐曲或曲牌,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
洞经音乐多为较徐缓的行板速度。乐曲的引子部分为散板,节拍自由,而后才进入行板。有唱腔的乐曲多为一字多音,音乐节拍以一板一眼或一板三眼的偶数结构为主,偶尔用混合节拍。旋律多用较平稳的进行,较少用大的跳进。音乐以羽调式较多见,其次是商、宫、徵等调式,偶尔用羽调式。各地洞经音乐的音阶特点略有差异,有的较多用五声音阶,有的较多用七声音阶,但是在各地洞经音乐中都可看到使用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
据查证,洞经音乐曲牌名称的来源,有的来自唐诗宋词,如〔浪淘沙〕、〔万年欢〕等;有的见于南北曲,如〔柳摇金〕、〔山坡羊〕等;其他大量是明清时代的时调小曲,如〔小开门〕、〔将军令〕等;还有一部分曲牌名称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之中。洞经音乐的曲牌总数不下数百首之多。
洞经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但有一部分用工尺谱记录的乐谱,保存于谙熟洞经音乐的老艺人手中。
2023年4月,四川洞经音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