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得充会员了,可新歌怎么还是 “听个响”?
更新时间:2025-07-24 18:52 浏览量:1
现在打开 QQ 音乐或者网易云,想下首歌得先看会员到期没;在短视频里听到喜欢的片段,想找完整版,十有八九得跳转到音乐 APP 花钱听。盗版确实没了, 就像以前总有人偷偷摘邻居家的果子,现在院墙扎结实了,摘果子得先问主人买。可奇怪的是,果子的品种没多起来,好吃的新果子还是那么少。
身边的人聊天,问 “最近有啥好听的新歌”,回答要么是 “翻老歌听呢”,要么是 “某音上刷到首挺上头的,就是不知道叫啥”。明明听歌的钱都规规矩矩交了,音乐怎么没像大家想的那样,冒出一堆能记住的新歌?这事儿说起来,就像小区门口新开的餐馆 :以前总有人偷偷打包不付钱(盗版),老板没干劲;现在没人逃单了,可菜还是老几样,味道也没进步,问题就不在 “有没有人逃单”,而在 “怎么种菜”“怎么炒菜”“怎么卖菜” 上。
认识个玩音乐的朋友小周,在出租屋里摆了台电子琴、一个麦克风,就算是 “工作室” 了。他去年写了首歌,从填歌词、配和弦,到对着教程学混音,全是自己来。问他为啥不找专业的编曲帮忙,他指着电脑上的账单笑:“找个编曲至少五千块,我这歌能不能有人听都不知道,哪敢花这钱?”
现在很多写歌的人都这样,像个 “全能小店主”—— 既要当厨师(写歌),又要当采购员(找乐器),还得当服务员(发社交平台宣传)。小周说,他上个月花了 20 天写歌,结果花了 30 天在各个平台发动态、私信音乐博主求推荐,最后播放量刚过一万。“精力都耗在这些事上了,哪有心思琢磨歌词里的情绪怎么更到位?”这不是个例。之前看到个调查,说 60% 的独立音乐人,都得自己搞定从创作到推广的所有事。就像开餐馆的老板,既要自己去批发市场挑菜,又要自己颠勺,还得站在门口吆喝,忙到最后,菜的味道自然顾不上精细。
更麻烦的是,就算菜炒好了,也未必能端到客人面前。音乐平台上的歌太多了,就像菜市场里堆成山的蔬菜,平台的推荐位就那么几个,大多留给了大公司签约的歌手。小周试过把歌发到平台,结果首页推荐全是 “某某明星新专辑”,他的歌沉在几千页后面,“就像把菜摆在菜市场角落,路过的人都看不见”。有人说 “去短视频上发啊,火了就能被看见”。可短视频就像路边摊,大家停脚的时间就几秒,必须一上来就 “香”。小周前阵子特意改了写歌的习惯:把最抓耳的副歌放在开头 10 秒里,旋律简单到听一遍就会哼。“没办法,太长的前奏没人等,太复杂的旋律没人记,想被看见,就得按这个套路来。”
结果就是,他写的歌越来越像 “速食面”—— 能填饱肚子(抓耳朵),但没什么回味。他自己也觉得可惜:“以前想写首讲爷爷的歌,想加段笛子,节奏慢一点,可一想‘慢了没人听’,就又改回了快节奏。”
按理说,现在听歌要花钱(会员、单曲购买),写歌的人该多赚钱了吧?可小周给我算过一笔账:他那首播放量过百万的歌,平台给的分成是 8000 多块,扣除发行公司抽成、录音设备的钱,到手才 3000 出头。“百万播放听着吓人,其实够我交一个月房租,剩下的只够吃泡面。”
这就像餐馆里客人点了道菜,付了 50 块,可老板拿到手的只有 10 块 —— 中间被食材供应商(唱片公司)、商场(平台)分走了一大半。有数据说,现在一首歌的播放收入,音乐人能拿到的可能只有 10%-20%。小周说,他认识的同行里,一半以上每月靠音乐赚的钱不到 2000 块,“能靠写歌养活自己的,十个里未必有一个”。
更头疼的是 “版权费怎么分” 没个准谱。比如小周的歌被某综艺用了,他得自己去查有没有被侵权,查到了还得找律师,耗时间不说,最后拿到的钱可能还不够律师费。之前有个独立音乐人发现自己的歌被某短视频博主用了,播放量过亿,最后维权只拿到 2000 块赔偿。这就像你在小区开了家馒头店,有人拿你的馒头去做包子卖,赚了不少钱,你发现了去找他,他说 “就用了个馒头,给你五块钱行了吧”。次数多了,谁还愿意好好做馒头?
现在打开短视频,刷到的歌都有个特点:开头三秒就得抓耳,副歌要简单到听一遍就会哼。比如某首火过的歌,全程就那几句重复的旋律,可在平台上有几十亿播放。小周说,他身边有同行专门研究 “15 秒爆款公式”:开头用高八度的嗓音,副歌用三个简单和弦,歌词里加几个流行词(比如 “emo”“烟火气”)。这就像餐馆发现客人吃饭只花十分钟,于是只做 “速食套餐”—— 菜切得碎碎的,调料放得重,吃起来快,吃完也没什么回味。可那些需要慢慢品的 “硬菜”(比如有故事的歌词、复杂的编曲),因为 “上菜慢”,就没人点了。
前阵子跟朋友去 livehouse,有个乐队唱了首五六分钟的歌,前奏就有一分多钟,中间还有段吉他独奏。散场后聊天,有人说 “这歌前奏太长了,要是放短视频里肯定火不了”,但也有人说 “这才像首完整的歌,有起有伏”。可现实是,乐队主唱说他们这首 “完整的歌”,在音乐平台的播放量,还不如他们为了蹭热点写的 “15 秒片段”。“现在想靠音乐活下去,就得先写能赚钱的‘速食歌’,再用赚的钱养自己真正想写的歌。” 他说这话时,手里还攥着刚卖 CD 赚的几十块钱。
其实这几年也有好变化。比如小周说,他去年在某平台发歌,收到了一笔 “音乐人扶持金”,虽然只有两千块,但够他买个新麦克风了;小区里开了家独立唱片店,老板会主动找本地乐队合作,帮他们卖周边;还有些年轻人,开始特意去 livehouse 听 “没听过的歌”,而不是只刷短视频。这就像菜市场里,开始有人愿意买 “不常见的菜”,有人愿意花时间等 “慢炖的汤”。有个数据说,去年独立音乐人的演出场次比前年多了 30%,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有人愿意为 “不一样的味道” 买单了。
说到底,音乐要发展,不光是 “没人偷歌” 就行 —— 得让写歌的人不用一边写歌一边担心房租(合理的收入),不用自己到处吆喝(专业的推广);得让平台不只盯着 “15 秒爆款”,也给 “完整的歌” 留个位置;还得让我们愿意偶尔放下 “速食套餐”,试试需要慢慢听的歌。就像小区里的餐馆,要是老板不用自己买菜、自己端盘子,能专心研究新菜式;要是客人愿意花时间等一道慢炖的菜,而不是只吃速食;要是菜市场能给小摊子也留个好位置 —— 那时候,好吃的菜自然就多起来了。
音乐也一样。等什么时候我们聊起新歌,不再只说 “某音上刷到的”,而是能说 “那个独立音乐人写的歌,有段歌词特别戳我”,那才算真的发展起来了。这一天可能还得等阵子,但至少现在,已经有人在往这个方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