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苏泷张碧晨“大战”:音乐版权争议背后的行业困局
更新时间:2025-07-28 21:22 浏览量:1
2025年7月,汪苏泷与张碧晨因歌曲《年轮》版权问题引发舆论风暴。这场争议表面是"原唱认定"之争,实则暴露了音乐产业长期存在的版权规则模糊、平台标注混乱、合同条款漏洞等深层问题。
中国《著作权法》并未明确定义"原唱",行业惯例中,"原唱"通常指首次录制并发表歌曲的歌手。但《年轮》案例中,汪苏泷作为词曲创作者,在2015年《花千骨》原声带中同时发行男声版,张碧晨则发行女声版。法律上,两人均为合法演绎者,享有邻接权。争议源于网红"旺仔小乔"称"原唱仅为张碧晨",引发创作者对署名权的维护。律师指出,若合同未明确"唯一原唱",双方均有权标注为原唱,但平台标注混乱加剧了公众误解。
音乐平台在歌曲信息标注中常采取"首发优先"原则。例如,《年轮》女声版早于男声版上线,导致多数平台仅标注张碧晨为原唱,忽略汪苏泷的创作者身份。这种标注习惯不仅侵犯创作者权益,更误导公众认知。数据显示,76%的网友最初认为张碧晨是《年轮》唯一原唱,反映出行业标注规范的缺失。
汪苏泷与张碧晨的合作始于2015年项目计划,邮件显示双方均知悉双版本发行。但合同中未明确"原唱"标注条款,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音乐制作人透露,多数合作合同仅约定分成比例,忽视版本差异导致的权益分配。此次事件中,张碧晨方依据"首发时间"主张权益,汪苏泷则以"创作者身份"收回授权,暴露合同条款的精细化不足。
汪苏泷的硬核维权,实质是创作者对行业"重演绎轻创作"现象的反击。数据显示,2024年音乐平台版权收入中,词曲创作者仅分得37%,远低于演绎者的45%。此次事件中,汪苏泷通过收回授权,强调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支配权,或推动行业重新评估创作与演绎的价值占比。
这场"大战"最终以张碧晨宣布不再演唱《年轮》告终,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音乐产业加速数字化,如何通过法律完善、平台规范、合同细化,构建创作者与演绎者的良性生态,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正如汪苏泷工作室声明所言:"行业规则亟待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