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奥匈头号潜艇王牌特拉普小传

更新时间:2025-07-29 15:00  浏览量:1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3年1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她是电影中之完美精品,她恢复了人们对美国电影的信心。”看过她30遍以上的影迷的名字可以汇编成一本厚厚的册子。这部电影,就是于1965年5月公映并夺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传奇音乐片《音乐之声》。该片将爱情、亲情、善良、纯真融于一体,优美的歌曲贯穿始终,影响至今未曾衰减。

这部影片完全取材于真人真事。其中由奥斯卡影后、英国人朱丽·安德鲁斯饰演的女主角玛丽亚修女迅速成为影迷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母亲和女儿”。相比之下,由英俊的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弗·普鲁默饰演的男主角冯·特拉普少校则显得黯淡不少。事实上,这位王牌艇长才是真正的主角。

音乐片《音乐之声》剧照

特拉普与第一任妻子阿加特的结婚照,两人共抚育了7名子女。

“事业”与爱情

如前文所述,先后指挥过3艘潜艇的格奥尔克·冯·特拉普骑士是一战奥匈帝国的头号潜艇王牌,获得过包括玛丽亚·特蕾莎勋章在内的无数勋奖,在战争结束前夕指挥着奥匈潜艇部队一处最重要的基地。

特拉普于1880年4月出生于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扎拉(当时该地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今为克罗地亚的扎达尔)。他来自一个海军世家,姓名中的这个“冯”就是其父奥古斯特在军舰上拼来的。老父亲死的时候,特拉普只有4岁。

14岁那年,特拉普就考入海军学院,20岁那年被分配到装甲巡洋舰“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和女王”号见习。中国观众在陶醉于《音乐之声》的优美旋律时,恐怕必须知道这样的事实:特拉普随“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和女王”号曾经参加了八国联军,他本人在攻打大沽炮台的战斗中“表现勇敢”。

装甲巡洋舰“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和女王”号

回到国内后,特拉普被派往怀特海德工厂研习鱼雷和潜艇制造技术,就此迎来在事业和感情上的双重转机。一方面,他着迷于潜艇这种新生武器的神秘力量;另一方面,他又陶醉于工厂创始人和鱼雷发明者英国人罗伯特·怀特黑德的孙女阿加特·怀特海德的温婉大方。

1910年,身为海军上尉的特拉普被任命为Ub-6的艇长,他的事业与感情再次交织在一起:这艘潜艇在下水仪式上是由阿加特正式为其命名的。两年后,特拉普与阿加特姻缘成熟,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此后他们一共育有7个子女。

阿加特来自奥匈潜艇的主要制造商——怀特黑德家族,图为她在Ub-6下水仪式上。

“喜欢呆在艇上的人”

一战爆发时,特拉普已经由Ub-6换到了Ub-5。那时,奥匈还没有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因此艇长们被明令禁止攻击悬挂中立国旗帜的船只,而且在攻击前还得先示警、截停、确认船员转移后再行击沉或将其掳获。尽管这样束手束脚的行动往往效果甚微,“让·巴尔”号的遇袭让军舰目标也大为减少,但是一直执着于潜艇的特拉普仍然坚信出击便有收获,以致艇员们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呆在潜艇上的人”。

Ub-5于1915年4月下旬首次出击,不久就出现了一个目标。24日夜里,一条烟柱依稀浮现在海平面上。特拉普立即下令全速浮航追击,并从识别手册上大致判断出是一艘法国的雨果级巡洋舰。但是Ub-5追不上,特拉普失望地写道:“敌人在当晚撞入我的怀抱,但我却让他跑了。”

特拉普指挥下的Ub-5潜艇,成为奥匈海军一段永远的传奇。

不过到了第二天晚上,他居然又发现了这个目标,但还不等Ub-5实施水面偷袭,敌舰就再次高速驶离了。特拉普还想再碰碰运气看。照他看来,这舰法国军舰连续两晚都活动于同一片水域,那说不定她还会来第三次。

4月26日深夜,当特拉普驾着Ub-5驶至塔兰托湾东北侧的圣玛丽亚迪莱乌卡角附近时,那艘法国巡洋舰果然如期现身了!午夜刚过,Ub-5以浮航姿态接近,然后下潜至潜望镜深度,目标渐渐填满了潜望镜,特拉普发出攻击命令,两具鱼雷发射管以先右后左的顺序相继击发。出舱的鱼雷以40节的速度疾进,向相距约500米的目标奔去。艇内的人很快就听到一声闷响,“就像指节敲在铁盘上的声音”,艇员们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

上浮后,特拉普看到了5艘救生艇,军舰则已没入水中。被击沉的就是装甲巡洋舰“甘必大”号。这次成功让特拉普得到了玛丽亚·特蕾莎勋章。

法国海军“甘必大”号装甲巡洋舰航速达22.5节,远高于Ub-5的最大航速

特拉普很快再次出发,在8月5日破晓时分摸到了佩拉戈萨岛,他通过潜望镜仔细观察着岸边的情况,当时Ub-5距岸边不过300米远。当天薄雾阵阵,不过特拉普看到了一面三色旗,那下面是一艘意大利潜艇。

但这时Ub-5刚刚驶过了理想的攻击位置,特拉普便下令绕圈返回原位置。当罗盘显示潜艇已经打了一个320度的转时,特拉普吃惊地发现那艘目标已经启动,并已经进入作战状态。意大利潜艇先发射了鱼雷,但没有打中。Ub-5的反击则准确命中,爆炸激发的水柱直冲天际,震荡波令水下的Ub-5都摇晃起来。遇袭的“海仙女”号从海面上消失了,只剩下岸上一名身着海魂衫的水兵惊魂未定。

勇猛与狡黠

随着一战的进行,Ub-6的性能越发显得不合时宜。特拉普很快受命接手法国人“送上”的Ub-14。这艘潜艇让特拉普大感满意。别的不说,艇上的生活条件就比Ub-5好很多:每个艇员都有自己的床铺,军官们还可以使用一个小餐厅。

改装后的Ub-14号潜艇,外观风格接近当时的德国潜艇,甲板上摆放着训练操雷。

当特拉普和Ub-14在1917年4月首次驶入地中海时,奥匈已经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现在所有目标都在攻击范围之内了。特拉普决定在马塔潘角和克里特岛之间的航道上找机会,他知道这里是法军向希腊萨洛尼卡提供补给的重要通道。

这个判断不错,他很快就在4月28日夜里发现了一个落单的目标。接下来的攻击非常顺利,鱼雷准确击中船身中部。Ub-14浮出水面后,特拉普目送战利品沉没。他在此后于1935年出版的回忆录《最后的军礼:一名奥地利U艇指挥官的回忆》中描述道:“月亮在货轮之后,映衬出一幅奇妙的画面——轮船有如负伤的野兽,尽力做出最后一跃:船首高耸出水面,但迟疑了一会,便笔直滑落深渊。”

之后在另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Ub-14又击沉了希腊商船“马里昂加·古兰德利斯”号。这次特拉普把希腊船长捞起迎入艇中,并和他做了一番交谈。这位希腊人痛惜自己船上的4500吨小麦,并抱怨称自己的航行一直风平浪静,想不到几分钟内就厄运缠身。特拉普回应道:“确实是很难接受,但毕竟,这就是战争。”

“马里昂加·古兰德利斯”号与搭载的小麦一起沉入大海

特拉普另有狡黠的一面。Ub-14返程时驶过法军控制的科孚岛附近,突然有1架飞机远远出现了。在这里是不可能看到奥匈航空兵的,因此那肯定是一架敌机。紧急下潜不太可取,Ub-14下潜耗时长达15分钟。特拉普拿出了一个小包,里面是他早就备下一面法国国旗,把它挂到了指挥塔上。这是一个妙招,Ub-14本来就是法国的“居里”号潜艇嘛。

飞机由远而近了,那果然是架法国飞机,而且机翼下挂着炸弹。在飘扬的法国国旗下,Ub-14的艇员们按特拉普的意思用力挥舞起手中的帽子和手绢,而那位法国飞行员也摇动双翼示意,然后扬长而去。

“战争结束了吗?”

特拉普在8月20日再次出发,他的Ub-14在当天夜里就被巡游在奥特朗托海峡的1艘意大利驱逐舰发现。面对着驱逐舰上打出的质询灯语,他直接做出了一个含糊其辞的回应,没想到对方就此放过了Ub-14。

当然,穿行奥特朗托封锁线绝不轻松。Ub-14在接下来的一整个白天都在水面下小心行驶,躲避着不断驶过的、成双成对的拖网渔船或者小型军舰。而特拉普几乎连续24小时待在指挥塔里,精疲力竭。

进入地中海后,目标很快出现了。Ub-14这回打沉的是一艘法国商船,艇员们发现了一样击沉货轮的“好处”,那就是可以补充一些生活物资。他们在海面上捞起了不少装着面粉的包裹袋和盛满饮用水的木桶。

8月28日,在击沉了3700吨的英国货轮“奈恩”号后,艇员们的“收获”就更多了:猪油、黄油、橄榄油、糖……要知道,这些东西在战时的奥匈国内可是稀罕物。一天之后,Ub-14有更大的斩获:击沉了体形庞大的意大利货轮“米拉佐”号。这艘船的吨位达到11661吨,投入运营仅1年有余,是奥匈潜艇部队在是一战中击沉的最大轮船。“米拉佐”号的建成曾经是世界海运界的一大盛事,1916年的《纽约时报》将该船称作“世界上最大的货轮”。

特拉普的猎物之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货轮“米拉佐”号

当Ub-14满载而归返回卡塔罗基地时,已是奥匈海军中赫赫有名的王牌潜艇,特拉普上岸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场战争结束了吗”,惹得水兵们哄堂大笑。

1918年3月,特拉普离开战斗岗位,被上级派往罗马尼亚,检视1艘缴获的俄国潜艇。可惜这艘战利品“太小也太破旧”,不具备运回亚得里亚海的价值。返回后,特拉普得知自己已晋升少校,并成为卡塔罗潜艇基地的司令官。但他的那句玩笑话“战争结束了吗”已有了肯定的答案,奥匈帝国成为了战败的一方。

战争结束时,特拉普一共指挥潜艇出击19次,击沉了1艘装甲巡洋舰和1艘潜艇,以及总吨位45669吨的11艘商船。另一位王牌艇长Ub-28的胡德切克也击沉了11艘商船,总计47788吨。由于他击沉的军舰规格要高于胡德切克,因此仍然是奥匈海军的头号潜艇王牌。

音乐的美妙声音

战败的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祸不单行,他的爱妻阿加特患罹猩红热,抛下他和孩子们撒手而去。特拉普不得不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1924年,特拉普离开伤心地,举家迁往萨尔茨堡郊外的一处乡间别墅。一个严厉的鳏夫独自带着7个孩子确实极为不便,以致他在家中不得不以集合哨来召集孩子们。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他从当地一所修道院那里聘请了一位名叫玛丽亚·奥古斯塔·库谢拉的修女做家庭教师。

特拉普新的人生就此展开,在愉快和谐地共处了几年之后,经过孩子们的大力促成,47岁的特拉普与22岁的玛丽亚终于在1927年11月26日成婚。玛丽亚此后又为特拉普新添了三个孩子。

上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奥地利,特拉普一家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外演唱。这个家庭本来就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而在多次成功的集体表演后,特拉普一家广受欢迎,从1937年开始做游历欧洲多个国家的巡回表演,美妙的歌声四处飘扬。

特拉普一家为了生计组成了乐队在欧洲巡回演出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曾经的潜艇王牌特拉普很快收到德国海军的复出邀请,措词不留余地。但特拉普不是一个习惯于屈从的人,他决定举家逃离。在离开祖国时,特拉普把一面奥匈海军旗放进了行李箱,这是他在战争结束时于一次升旗仪式后专门解下来的。这面旗帜是特拉普对于自己战斗岁月的永久纪念。

特拉普一家辗转到了美国佛蒙特州的格林山,并于1947年去世,享年67岁;玛丽亚于1967年去世,享年62岁。特拉普去世后不久,美国百老汇便推出根据玛丽亚的回忆录改编的音乐剧。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第一次被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在玛丽亚去世前夕,好莱坞拍摄出了《音乐之声》这部不朽影片,“哆来咪”和“我最喜欢的事情”等歌曲从此传唱不息。

特拉普和库谢拉还有他们的10名子女在美国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