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假乐队”走红,AI音乐的拐点到了

更新时间:2025-07-30 05:01  浏览量:1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凌弋弋

“当听众分不清AI和人类作品却仍然为之着迷时,AI音乐的拐点就到了。”针对AI音乐发展,电音制作人David Guetta曾有过这样一种看法。

如今,这个“拐点”可能真的到了,一支叫The Velvet Sundown的“假乐队”,在Spotify上半个月就积累出上百万的月听众量,飙升势头之猛让行业乍舌。尽管乐队承认作品创作使用了人工智能,却并不影响听众的热情,作品播放量仍然持续增长中。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The Velvet Sundown证明了,AI生成的音乐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到底是不是AI作品,对于听众来说,好像不重要了。

过去这一个月,世界上最火的新乐队是哪支?无疑是The Velvet Sundown(天鹅绒日落)。这支乐队在Spotify上线半个月,就迅速收获百万量级的月听众量。

表面上看,The Velvet Sundown的设定跟其他乐队没有什么区别。乐队由四位成员组成,包括主唱兼魔音琴手Gabe Farrow、吉他手Lennie West、合成器手Milo Raines,以及一位被描述为“自由灵魂”的打击乐手Orion “Rio” Del Mar。

乐队简介写道:“The Velvet Sundown并非试图复兴过去,而是要重写它。他们听起来像是一段从未真实发生过的回忆……却令人感到真实。”

The Velvet Sundown的所有歌曲听起来都很像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让人不由分说的想到Neil Young和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其中最火的一首歌,《Dust on the Wind》,播放量已经超过200万。

然而,很多人感到的不是真实,而是,真的假。

乐队的视觉看起来有着很明显的AI生成痕迹,不少图片能看出对流行文化的“深度伪造”:The Beatles的经典专辑《Abbey Road》、Queen的经典专辑《Qeen II》以及在电影院里吃爆米花的迈克尔·杰克逊。(《Thriller》MV里的一幕)

由于找不到乐队真实存在过的证明,加上感官上AI感拉满,一些网友对于乐队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有媒体干脆直接将The Velvet Sundown界定为一支“AI生成乐队”。

The Velvet Sundown一开始对此强烈否认,称媒体的报道毫无依据,强调乐队从不用AI,“每一个和弦,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失误,都是人类的。”然而,在音乐流媒体平台Deezer上,The Velvet Sundown的专辑《Dust And Silence》被标记为“AI生成内容”。

眼瞅着旧戏演不下去了,The Velvet Sundown另开了一部新戏。

乐队承认使用AI,并修改了Spotify上的介绍,“坦承”这是一个“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配音并视觉化的合成音乐项目”,但坚称作品整体上仍由人类创意指导。

同时,The Velvet Sundown宣称之前出现的同名乐队账号和图片都是他人的“身份劫持”,并非乐队行为。乐队的自我定位是“既非完全人类,亦非纯粹机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

有人分析认为,The Velvet Sundown似乎是在用不同账号来制造“话题”,从而能在音乐圈里快速“起号”。但听众其实并不关心这一点,他们之所以会乐此不疲的点播The Velvet Sundown,只是因为觉得音乐还可以。

作为一支“AI乐队”,The Velvet Sundown的走红不免又引起了热议。

英国唱片业协会(BPI)首席战略官索菲·琼斯(Sophie Jones)表示:“我们认为,AI 应该服务于人类创造力,而不是取而代之。”科技作家莉兹·佩利(Liz Pelly)指出,独立音乐人可能会被 AI 乐队背后的人剥削,对方可能用他们的音乐训练模型来创作新歌。

但这些已经显得有些“老调重弹”的评论,已经无法阻挡人们拥抱AI音乐的热情。过去半个月来,The Velvet Sundown的作品播放量持续增长,Spotify月听众量已经突破147万,超过The Flaming Lips和Flying Lotus等音乐人和乐队。

翻阅网上的评论,我们发现,对于The Velvet Sundown作品,尽管不少人认为“听起来很假”、“非常平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听感超出预期,有人评论说:“听起来居然还挺好”,还有评论说:“我不知道这个乐队是不是真的,但我也不太在乎了。”

乔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伊恩·博戈斯特(Ian Bogost),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听着The Velvet Sundown的音乐完成了一次自驾游,事后他在《大西洋月刊》的专栏里写道:“说实话,还不错。”

The Velvet Sundown正在越过一条边界,边界的两端原本人机分明,如今则开始变得面目模糊。

人类并不擅长识别机器生成的音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一项实验显示,人类识别AI音乐的平均准确率仅为46%。人类也越来越能够接受AI生成的音乐,Luminate早前发布的2025年音乐年中报告则称,约1/3的美国听众已经部分或非常能接受AI生成的带演唱的新歌,其中,对AI音乐接受度最高的是K-Pop受众(40%)。

The Velvet Sundown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是AI能否“写出好歌”的技术问题,更触及到当代音乐与人类感知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在一种去作者化、去人性化的生产机制下,可听的标准正在被悄然改写。

对此,一位AI音乐创业者认为:“当下的热门歌曲全是套路,用不用AI没什么区别。”而在伊恩·博戈斯特看来,流媒体已经把音乐背景化,音乐已不再是需要专注聆听的对象,也因此,“我们现在听的相当一部分音乐,也许真就是机器做的也无所谓了。”

拐点将至

过去十年来,AI慢慢地深入音乐圈腹地。

九年前,索尼的AI团队曾经跟法国音乐人伯努瓦·卡雷(Benoît Carré)和弗朗索瓦·帕谢(François Pachet)合作,模拟The Beatles的风格,生成并发布了两首歌。歌曲当时就已经受到一些听众的喜爱,但当时没有人会觉得AI能形成威胁。

五年前,荷兰的公共广播机构VPRO参照欧洲电视歌唱大赛,创办了AI歌曲创作大赛,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但还没有催生出现象级的作品。

两年前,The Beatles发布了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AI技术的歌曲《Now And Then》,并在格莱美奖上创造了历史——第一首获奖的AI参与歌曲和第一组凭借AI参与歌曲获奖的艺人。

一年前,生成式AI大模型Suno发布3.0版,一键生成完整作品,引发广泛关注,连一向热衷于AI的音乐人Grimes都为此表示担忧,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使市场饱和,让音乐人在市场中变得更加困难。

今年以来,AI音乐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半年前,Deezer发布数据称该平台上的AI生成作品已经占新上传歌曲的10%,两个月后,比例提高到了18%。不久前,Suno推出v4.5+版本,面向付费用户开放,宣称开启“生成式录音室级音乐创作的新篇章”——除了生成完整的录音室级别作品,用户还可选择将纯乐器音轨转换为完整歌曲,或为已录人声生成配套编曲。

AI音乐的拐点就算不是真到了,也差不多该到了。以AI的能力,生成一首《波西米亚狂想曲》目前可能还需要点时间来学习,但生成一首《跳楼机》,问题不大。

对于人类音乐人来说,“AI音乐发展”越来越像是一个“鬼故事”。制作人、录音师鲍比·奥辛斯基甚至因此宣布,一些人类音乐人将会因此放弃音乐。

尽管不少音乐平台都限制AI音乐作品变现,但随着界限越来越模糊,优势也在逐渐向AI方面转移。像The Velvet Sundown这样的乐队,半个月发行了四张全长专辑,人类要如何竞争?

一些音乐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年轻人也会找到新的机会。

在一个新时代,旧的职业会被淘汰,新的职业会出现。Hallwood Media日前宣布与Suno的顶级创作者imoliver签约,imoliver被称为“AI音乐设计师”(AI Music Designer),而非音乐人。

音乐行业如今面临的巨变,要比当年传统唱片业转型互联网音乐大得多,互联网音乐时代仍然保留了传统唱片业时代的工种,但进入AI主导的音乐时代,行业分工将会彻底重构,创作者们也将会借助AI的力量,开辟新的赛道。

音乐领域的“人机关系”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如何与AI和睦相处已经成为当下每一个音乐人的课题。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