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原唱之争:自尊背后的音乐江湖风云
更新时间:2025-07-28 00:34 浏览量:1
“圆圈勾勒成指纹,印在我的嘴唇,回忆苦涩的吻痕,是树根。” 熟悉的旋律响起,瞬间将我们拉回到十年前那个被《花千骨》霸屏的夏天。作为该剧的插曲,《年轮》凭借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成为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十年后的今天,当大家都以为这首歌已经在岁月中沉淀,成为经典时,一场关于《年轮》原唱的争论却突然甚嚣尘上,迅速登上各大热搜榜,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而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竟然是网红旺仔小乔的一句话。
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直播中,旺仔小乔被粉丝问到《年轮》的原唱是谁,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年轮》由汪苏泷创作,但原唱是张碧晨,我认定的事不会改。” 这一回答瞬间在评论区炸开了锅,许多汪苏泷的粉丝纷纷表示不满,在评论区留言质问,“汪苏泷不仅是这首歌的创作者,他也演唱了《年轮》,怎么就不是原唱了?”
随着争议的不断发酵,“旺仔小乔说《年轮》原唱不是汪苏泷” 这一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引发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一时间,网络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旺仔小乔的说法,认为张碧晨先演唱并发行了《年轮》,理应是唯一原唱;另一派则力挺汪苏泷,觉得他作为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同样有资格被称为原唱 。
实际上,《年轮》这首歌确实有着复杂的发行背景。张碧晨演唱的版本于 2015 年 6 月 15 日作为电视剧《花千骨》的插曲率先上线,凭借着电视剧的热播,迅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汪苏泷演唱的版本则在 6 月 30 日才上线,比张碧晨版晚了 15 天。但在同年 7 月 16 日上线的《花千骨电视剧原声带》中,两个版本均被收录其中。这就导致了对于 “原唱” 的定义,双方有着不同的理解。
张碧晨方认为,根据行业通行惯例,“原唱” 指首次公开发行或表演该作品的歌手。张碧晨的版本是最早正式发布的录音版本,且是电视剧中唯一使用的演唱版本,所以她才是《年轮》的唯一原唱。而汪苏泷方则指出,从创作起始就明确知道男女版本是同时存在的,虽然男声版上线时间晚,但两版均被收录在原声带中,理应算双原唱。
随着争议的不断升级,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汪苏泷方和张碧晨工作室先后发布声明,表明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
7 月 25 日凌晨,汪苏泷工作室率先发难,发布声明称决定收回《年轮》的所有商业演唱授权,暂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声明中表示,此次争议源于某博主的不当话术,他们本无意参与,但在积极沟通后仍不断陷入风波中心。作为创作者,他们尊重每一位合作方和音乐的生长规则,希望让关注回归音乐本身。这一声明的发布,无疑是给这场原唱之争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仅仅 15 分钟后,张碧晨工作室也迅速做出回应,发布声明坚称张碧晨是《年轮》的 “唯一原唱”,并贴出了相关证明材料和时间线,以证明张碧晨版本的《年轮》是最早正式发布的录音版本,也是电视剧《花千骨》中唯一使用的演唱版本。声明中还表示,张碧晨依法享有该歌曲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演唱权利,但出于尊重与自我选择,张碧晨今后将不再演唱该歌曲。
这场权利声明与回应的交锋,将原唱之争推向了高潮,双方粉丝也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互不相让。而汪苏泷在 7 月 25 日晚 “十万伏特 2.0 巡回演唱会” 深圳站的举动,更是让这场风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他不仅在演唱会上演唱了《年轮》,还在与歌迷互动时,疑似用谐音梗回应了近期的争议。他说:“北京有烤鸭,兰州有牛肉面,那深圳有什么呢?我觉得深圳有影子,因为俗话说得好身正(深圳)不怕影子斜。” 这一番话,让现场粉丝激动不已,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各种猜测和解读 。
在这场原唱之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创作与表演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之争。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究竟是创作更重要,还是表演更关键?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音乐界的问题,也是此次《年轮》原唱之争的核心所在。
不可否认,汪苏泷作为《年轮》的创作者,为这首歌注入了灵魂。他根据《花千骨》的剧情和人物特点,精心创作了这首旋律优美、歌词深情的歌曲,为歌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汪苏泷对《年轮》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理应享有 “原唱” 的称号 。
然而,张碧晨的演唱同样为《年轮》的火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诠释出来,让听众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的演唱赋予了《年轮》生命和活力,使其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从数据上也能直观地看出张碧晨版本的影响力,其在某音乐平台的收藏量高达 1400 万 +,而汪苏泷版本的收藏量则近 500 万 。这充分说明,张碧晨的演唱在歌曲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实,创作和表演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创作是音乐作品的源头,为歌曲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内涵;而表演则是将创作转化为实际音响的过程,通过演唱者的诠释和演绎,让歌曲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没有创作,表演就失去了根基;没有表演,创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被大众所熟知和喜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创作和表演谁更重要,而应该尊重和肯定两者的价值 。
这场原唱之争,看似是一场关于音乐版权和演唱权利的争论,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身份焦虑和舆论催化的因素 。
汪苏泷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唱作人,曾被誉为 “QQ 音乐三巨头” 之一,在网络音乐时代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早期他的作品风格被贴上了 “非主流”“网络歌手” 的标签,这让他在音乐道路上备受争议。尽管这些年他不断通过原创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努力摆脱这些标签,但网友的评论和质疑始终如影随形 。就像他自己在节目中提到的,曾经有一首歌他非常喜欢,发行后去看网友评论,第一条就写着如果这首歌不是汪苏泷唱的话,也许会红,这让他感到十分心酸。而当他听到自己创作的出圈歌曲《年轮》被人说 “原唱不是他”“不是因为他而红”“如果他先唱不会红” 时,这些言论无疑触及了他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也激发了他对于自身音乐身份的捍卫意识 。
张碧晨同样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作为这十年的 OST 女王,她凭借浑厚的嗓音和动情的演绎唱红了很多影视剧插曲,在演唱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长期以来,她却被质疑 “不会原创,只会翻唱”,这些评论实际上否定了她作为实力派歌手的艺术贡献,削弱了她的处理和解读对作品的魅力加成。在这种情况下,她对于《年轮》“唯一原唱” 身份的坚持,也可以看作是她对自身演唱实力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捍卫 。
除了双方自身的身份焦虑之外,部分舆论和各自粉丝阵营的激进言论,也助推了这次矛盾的爆发。从 2017 年起,汪苏泷在参加音乐节目和其他综艺时,多次介绍自己是《年轮》词曲作者和原唱,创作历程被更多人知晓。此后,两位歌手每次分开演绎《年轮》时,总有网友评论 “原唱更有味道” 或 “原创作者人唱得更好”,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双方粉丝的对立情绪 。而此次网红旺仔小乔的言论,更是成为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她在直播中坚持称《年轮》原唱是张碧晨,否认汪苏泷原唱身份,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双方粉丝的争执,将这场原唱之争推向了公众视野 。在争论过程中,双方粉丝在网络上互相攻击、谩骂,言辞激烈,使得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双方工作室不得不出面发声,表明立场 。
这场《年轮》原唱之争,不仅仅是两位歌手之间的矛盾,更是整个音乐行业需要反思的契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暴露了音乐行业在版权管理和规则制定方面存在的不足 。
首先,“原唱” 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原唱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容易引发争议。例如,在《年轮》原唱之争中,张碧晨方和汪苏泷方对于原唱的认定就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所导致的 。
其次,音乐作品的版权归属和授权使用规则也不够清晰。在音乐产业中,涉及到词曲作者、演唱者、唱片公司、音乐平台等多个主体,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在版权归属和授权使用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就很容易引发纠纷。例如,在此次事件中,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拥有歌曲的著作权,但在演唱权的授权和使用上,与张碧晨方产生了分歧,这就凸显了版权规则不清晰所带来的问题 。
为了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音乐行业需要进一步明确版权规则,加强版权管理。一方面,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音乐版权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 “原唱” 的定义和认定标准,规范音乐作品的版权归属和授权使用规则,为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音乐从业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演唱、发行等活动时,应该增强版权意识,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避免因为合同漏洞而引发纠纷。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版权争议,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这场《年轮》原唱之争,从网红的一句言论引发,到双方工作室发布声明,再到网友们的激烈争论,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行业在版权管理和规则制定方面存在的不足,也让我们思考创作与表演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是汪苏泷还是张碧晨,他们都是优秀的音乐人,都为《年轮》这首歌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因为 “原唱” 的称号而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才华,而应该尊重他们的创作和表演,欣赏他们为我们带来的美妙音乐。
同时,我们也希望音乐行业能够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版权规则,加强版权管理,为音乐人的创作和表演提供更好的保障。让音乐回归连接心灵的本质,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精神寄托的纽带 。相信在未来,我们能够听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