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张碧晨广州演唱会遇冷告终,《年轮》版权争议撕裂音乐生态

更新时间:2025-07-31 23:29  浏览量:1

张碧晨广州演唱会开票遇冷,高价票档无人问津,官方直播间被恶意刷屏——这与她此前场次“秒罄”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这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由《年轮》版权争议引爆的连锁反应,无情揭示了中国音乐产业,特别是OST(影视原声带)生态中,法律与行业惯例的割裂、艺人危机公关的僵化,以及非顶流歌手生存策略的致命缺陷。

这场闹剧的导火索,是网红“旺仔小乔”在直播中那句“《年轮》原唱仅为张碧晨”的轻率言论。这首歌,由汪苏泷作词作曲,张碧晨演唱了《花千骨》的插曲版本,汪苏泷随后也推出了自己的男声版本。一个简单的“原唱”之争,迅速升级为两大歌手的公开对决。7月25日,汪苏泷方率先发难,宣布收回《年轮》授权,暂停一切演唱许可。紧接着,张碧晨工作室反击,坚称张碧晨是“唯一原唱”并拥有“永久演唱权利”,却又矛盾地表示今后将不再演唱此曲。汪苏泷工作室随即补刀,强调“我们的词曲从未旁落”。这场战火甚至蔓延至汪苏泷为张碧晨创作的《下一秒》和《梦幻诛仙》。尽管网易云音乐一度“手滑”取消了这些歌曲的“原唱”标识,又迅速恢复,但舆论的硝烟已弥漫开来。最终,汪苏泷工作室宣布将对不实言论采取法律行动,而张碧晨的广州演唱会,则成了这场版权风波最直接的受害者。

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中国音乐产业OST版权生态的深层顽疾:法律条文与行业惯例之间的巨大鸿沟。知识产权律师早已明确,“原唱”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它更多是市场约定俗成的“首唱者”身份。法律真正保护的是词曲作者的著作权和演唱者的表演者权,两者本应并行不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影视制作方在采购OST时,往往只关注歌曲与剧集的艺术契合度,对背后复杂的版权流转细节一无所知,甚至懒得深究。这导致了从词曲作者到音乐宣发公司,再到演唱者和影视制作方之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和“权责盲区”。当一个网红的随口之言,能在短视频平台上被迅速放大,引发全民站队,这不仅暴露了公众对版权知识的匮乏,更凸显了未经核实的信息对艺人声誉和商业价值的毁灭性打击。而音乐平台在“原唱”标识上的反复横跳,更是将这种混乱推向高潮,其在版权管理和舆情应对上的业余,简直令人发指。

更令人担忧的是,张碧晨演唱会的遇冷,赤裸裸地揭示了非顶流歌手在当下白热化演出市场中的脆弱性。当资本和流量像黑洞一样,疯狂吸向少数几个顶流艺人时,那些曾经凭借一两首金曲站稳脚跟的中生代歌手,其生存空间正被无情挤压。一旦代表作陷入争议,路人缘迅速崩塌,再叠加团队那套僵化、迟钝的危机公关策略,以及与市场脱节的高价票档,票房惨淡便成了必然。这无疑是对所有非顶流艺人的当头棒喝:仅仅依靠几首OST金曲维系职业生涯,无异于在沙滩上建城堡。作品储备的匮乏、持续创新能力的缺失,才是他们未来发展的最大隐患。回顾中国音乐产业的版权史,从2015年“最严版权令”推动数字音乐正版化,到如今《年轮》风波,每一次阵痛都预示着行业变革的到来。此次事件,或许将成为OST版权流转机制走向透明化、标准化的催化剂。

这场《年轮》风波,与其说是一场版权纠纷,不如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中国音乐产业在版权保护、艺人管理和市场策略上的千疮百孔。它不仅是对涉事各方的严厉警示,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灵魂拷问。未来,唯有法律与行业惯例深度融合,构建清晰、透明的授权链条;平台方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非充当混乱的帮凶;艺人团队彻底抛弃“佛系”公关,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非顶流歌手必须重构多元化的生存策略,以作品实力和创新精神构筑真正的护城河。否则,华语乐坛将永远困在“金曲冻结”的寒冬里,艺术的光芒也将被无休止的内耗所吞噬。当音乐的归音乐,版权的归版权,我们才能真正听到时代的强音。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