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碧晨原唱标识风波,看音乐平台的“系统问题”有多离谱
更新时间:2025-08-01 05:54 浏览量:1
当网易云音乐突然取消张碧晨《年轮》等三首歌的原唱标识,又在半小时后“系统自动恢复”,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整个音乐产业对创作者权益的漠视。原唱标签究竟由谁定义?平台口中的“系统问题”为何总在关键时刻背锅?
热搜背后的行业真相:谁在定义“原唱”?
7月28日晚,网易云音乐将张碧晨《年轮》《梦幻诛仙》《下一秒》三首歌的原唱标识短暂移除,其中两首改为仅标注“演唱者”,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原唱”标签。平台客服的回应堪称模板:“系统展示问题,已恢复。”
矛盾的核心在于法律与行业惯例的冲突。张碧晨工作室援引《著作权法》强调“原唱=首次公开发行者”,而汪苏泷方则主张“双原唱”模式。更荒诞的是,同一首歌在不同平台标注不一:QQ音乐一度移除张碧晨原唱标识,网易云却长期显示“双原唱”。这种混乱直接反映出平台标注机制的不透明。
音乐平台的“甩锅”逻辑:版权方metadata成挡箭牌
独立音乐人对此深有体会。有创作者反映,自己的原创作品被署名为他人,投诉后平台仅回复“以版权方提供信息为准”。当标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方手中,缺乏话语权的音乐人只能被动接受。
原唱之争背后的利益链:从流量分配到版权博弈
原唱标签直接关联平台流量分配。以《年轮》为例,双原唱标注能平衡张碧晨与汪苏泷粉丝群体的流量,最大化商业收益。大型唱片公司可通过谈判修改标注,而个体创作者如汪苏泷(词曲作者)却难获原唱标识。
法律灰色地带更被平台利用。《著作权法》中“首次公开发行”定义模糊,网易云将责任转嫁给“版权方metadata”的做法,实则是规避审核义务。当用户发现《梦幻诛仙》在不同时段显示不同原唱信息时,所谓的系统规则早已沦为利益调节工具。
音乐人维权指南:如何守住你的“原唱”身份?
音乐人需主动留存三大证据:ISRC编码(国际标准音像制品唯一标识)、创作底稿时间戳、平台标注历史截图。遭遇侵权时,可向国家版权局提交包含权属证明的投诉,而非依赖平台自查。张碧晨工作室此次的快速声明,正是维权范本——用法律条文锁定“首次公开发行”事实。
结语:当“系统问题”成为常态,音乐产业需要一场透明化革命
从张碧晨到无数被错误标注的独立音乐人,平台用“系统故障”搪塞的每一次操作,都在消耗行业公信力。或许用户该发起#原唱标注观察#行动,用全民监督迫使平台公开规则。毕竟,当技术永远在“背锅”,真正的bug恐怕是那颗轻视创作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