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28亿美元卖身腾讯音乐,十三年创业终究没能独立!
更新时间:2025-08-01 20:41 浏览量:1
作为中国最大音频平台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在6月初再下一城,其与喜马拉雅控股达成收购协议,收购价为 28.47 亿美元( 12.6 亿美元现金 + 15.87 亿美元股权)。和腾讯一贯的收购策略一样,一旦收购达成,喜马拉雅作为 TME 全资附属公司,继续保持独立运营。
作为创业企业,喜马拉雅背后也有诸多投资机构站台,多轮融资后其背后有腾讯、创新工场、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百度的投资,估值最高达到 43 亿美元,众多投资者对其的期望自然是能够成功上市,但是随着其多次尝试IPO的失败以及传统的亏损换增长的逻辑不再受欢迎后,背后的投资者们最终失去了耐心。最终,寻求一个财大气粗的下家接手企业,换得企业长期发展,并且给投资者一个退出的机会自然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都同意的选择。
根据喜马拉雅最近递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的亏损金额依次为7.74亿元、7.73亿元、6.05亿元、7.18亿元和2.96亿元,累计亏损总额达到了31.66亿元。进入2023年,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实现扭亏为盈的转变,喜马拉雅也成功摆脱了亏损的困境,在这一年实现了净利润37.36亿元。调整后(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等项目)的净利润达到2.24亿元。这一成绩标志着音频行业正在从“烧钱换取增长”的模式中走出,开始注重盈利能力的提升。
不过即使烧钱下去,喜马拉雅的增长动力也逐渐到头了,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喜马拉雅的营收依次达到58.57亿元、60.61亿元和61.63亿元。然而,其营收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从43.7%的高点急剧下降至3.5%,进而降至1.7%,增长乏力的迹象显而易见。
这其中除了本身市场空间的开发殆尽之外,来自字节旗下的番茄APP和腾讯音乐集团的音频APP懒人听书分走了不少市场空间,尤其是番茄APP其主打免费模式,通过广告来获得收入,从市场上掠夺了很多用户,一下子打了喜马拉雅和腾讯音乐一个措手不及。
在 2023 年,喜马拉雅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月活跃用户数(MAU)约为 3.03 亿,其中包括移动端主应用的 1.33 亿用户和物联网设备上的 1.7 亿用户。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腾讯音乐旗下的音频业务 MAU 接近 2 亿,而番茄畅听的 MAU 也已接近 1 亿。
不过如果收购顺利完成后,音频平台就从三分天下变成了楚汉争霸,对于腾讯音乐而言,由于番茄APP的搅局,对于喜马拉雅的业绩影响很大,其也变相压低了腾讯的收购价格,当然来自番茄APP的压力也有了让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扩大规模的动力,总之促成这笔交易的最大推手莫过于字节旗下番茄APP这条“鲶鱼”。
十三年来终卖身
作为国内最早做大做强的在线音频平台,其从2012年上线以来,经过十三年的打拼最终成为国内音频平台的老大,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3年喜马拉雅的月活跃用户数(MAU)达到3.03亿,位居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之首。此外,喜马拉雅移动端用户收听音频内容的时间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总收听时长的60.5%。
但是虽然其占据了最大平台的位置,但是一方面其盈利能力不强,营收增长乏力,市场认可度并不高,同时外有番茄APP的迅猛增长,快速分流其用户。如今喜马拉雅整体收入主要由三个业务组成,分别是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和直播业务,这三者都是成熟业务,并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同时其月活用户增长也趋近停滞,用户付费率也长期稳定在12%左右,难有增长。
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喜马拉雅的月活跃用户数(MAU)分别达到了2.68亿、2.91亿和3.03亿,显示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逐渐减缓,分别为7.2%、8.6%和4.1%。与此同时,移动端月活跃付费用户占会员付费率的比例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分别为12.9%、12.9%和11.9%。可见喜马拉雅确实潜力已经发觉殆尽。
并且28亿美元的价格并不便宜,腾讯音乐今年Q1净利润为43亿元,如果以此计算,买下喜马拉雅要花掉近5个季度的利润。尤其是在擅长做市场鲶鱼的字节的竞争下,整个字节都为番茄APP引流,包括抖音、今日头条都将自身最好的广告位给了番茄。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三分天下变楚汉争雄也是市场规律下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