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年轮》被指抄袭《蝶恋》:一场争议背后的音乐版权迷雾

更新时间:2025-08-02 23:21  浏览量:1

近日,关于歌曲《年轮》与《蝶恋》的抄袭争议再度引发热议。有网友制作两首歌的左右声道对比音频,质疑《年轮》主歌部分与《蝶恋》旋律高度相似,这一讨论也因汪苏泷与张碧晨的原唱权纷争而发酵得更为激烈。这场持续十年的风波,不仅暴露了音乐创作中的争议焦点,更折射出行业版权规则的模糊地带。

一、争议缘起:旋律相似性对比引发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蝶恋》作为网络游戏《仙剑Online》主题曲,由黄韵玲作词作曲,钟兴民编曲,2009年5月发行。而《年轮》则是2015年电视剧《花千骨》插曲,由汪苏泷包揽词曲创作及编曲,同年6月推出张碧晨女声版与汪苏泷男声版。有网友制作对比视频发现,两首歌主歌部分(如前奏动机、和弦走向)存在重合片段,尤其前几句的节奏型与情感基调被指“几乎一模一样”。例如,《蝶恋》的主歌开头旋律线与《年轮》的主歌起始段落,在音程跨度、切分音运用上有明显相似性,引发“抄袭”质疑。

二、专业视角:相似性的来源及法律界定

音乐行业人士指出,两首歌均采用4536251和弦走向(华语流行乐常见套路),其听感相似更多源于和弦组合重复而非连续乐句抄袭。乐评人进一步分析,相似部分集中于前奏动机(如2362音型),但整体旋律发展独立,风格差异显著——《蝶恋》偏古典抒情,《年轮》更重中国风编曲且副歌结构完全不同。从法律角度,根据《著作权法》,构成抄袭需满足“实质性相似且接触可能性”,而连续8小节雷同或关键动机重复等严格标准才可能被认定侵权。有律师强调,单纯的旋律片段相似若未达到“4个连续音节完全重合”或“关键重复区域”,难以在司法层面成立抄袭指控。此外,两首歌发行时间相隔6年,《年轮》主创团队是否接触过《蝶恋》也缺乏直接证据,这进一步削弱了抄袭成立的逻辑链。

三、双方态度与行业争议

面对争议,汪苏泷至今未直接回应抄袭指控,但其工作室7月25日宣布收回《年轮》所有商业演唱授权,强调创作阶段即规划双版本(男女声并行),网易云等平台长期标注“双原唱”符合行业实践。张碧晨方则坚称其版本(2015年6月15日首发)为《花千骨》剧中唯一使用版本,依据国家级版权登记及行业“首唱即原唱”惯例,主张“唯一原唱”身份,并表示“出于尊重不再演唱该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原唱权纷争与抄袭争议交织,凸显产业链权益分配矛盾: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享有著作权核心权利,张碧晨的表演者权依附于授权,双方对“原唱”话语权的争夺本质是商业利益与公众认知的分歧。

四、深层反思:版权规则与行业生态困境

这场风波暴露了音乐产业的两大问题:

其一,版权意识与规则模糊。《著作权法》未明确定义“原唱”,行业对“首次发行即原唱”亦无统一标准,导致OST多版本发行时权责约定缺失,埋下纠纷隐患。例如,《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透露,剧方通过“盲选”选中张碧晨版《年轮》时,对海蝶音乐与创作者汪苏泷的具体合作细节并不知情,侧面反映早期合同规范粗放。

其二,公众舆论与创作自由的平衡难题。网友通过对比视频质疑抄袭时,易忽略音乐创作中“灵感借鉴”与“侵权”的界限,而明星及平台(如QQ音乐曾误删原唱标签)的操作加剧混乱。正如律师所言,“著作权人收回授权需有法律依据,但不能单方面撤销有效合约”,争议最终导致双输局面——歌曲下架、合作破裂,听众被迫见证经典沦为博弈筹码。

结语:理性看待争议,回归创作本质

《年轮》与《蝶恋》的旋律相似,更可能是音乐创作中流行元素巧合与风格碰撞的结果,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撑“抄袭实锤”定论。这场风波实则是音乐版权认知滞后、产业链权责错位及公众舆论裹挟下的综合产物。对创作者而言,需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保持创作锐气;对行业来说,亟待建立明确的“多版本演唱权”合同模板与平台标注规范,避免类似争议反复上演。毕竟,音乐最动人的力量始终源于情感共鸣,而非标签之争与法律罗生门。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