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我再也没有想做的事了」:年轻人如何找回内驱力?

更新时间:2025-08-03 19:45  浏览量:1

今年的毕业季,年轻人相比于十年前多了不少焦虑和暗淡。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描述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考研压力大、毕业照也不想拍了。

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迷茫:未来到底想干什么,不知道。

人类学家项飙把这种处境描述为自我的陌生化:「他们只能做题、做题、执行任务,根据外在的要求去做反应。在这样的'程序'下,他们与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是相隔离的,是彼此陌生的」[1]。

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项飙认为,当下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探索自我的条件。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不断控制甚至惩罚的对象,才能确保不被淘汰。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年轻人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可能缺乏往前走的「内驱力」。

「内驱力」(Intrinsic Motivation),指的是个体出于兴趣、好奇或内在价值感来自发投入一件事。不是为了考试成绩、绩效考核或谁的肯定,而是因为真的「感兴趣」。

那么,什么才算真的感兴趣?1970年代,心理学家 Edward Deci 和 Richard Ryan 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三者构成内驱力的前提。

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聊聊:内驱力是怎样被消耗掉的?在有限甚至愈加艰难的环境里,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01

内驱力消失已久,罪魁祸首可能是,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外部奖励」的环境。

一项经典研究发现,奖励虽然短期有效,但可能伤害一个人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 Lepper 和同事们找到一批喜欢用彩笔画画的小朋友,分成三组:

▨ 第二组没被提前告知,但画完之后意外获得奖状;

▨ 第三组既没有奖状,也没有奖励。

几天后,研究者观察这些孩子在自由时间是否还会画画。结果显示,得到「预期奖励」之后,孩子们反而不那么愿意动笔了。他们好像突然对画画没那么感兴趣——因为画画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2]。

这就是「 过度合理化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用来描述当人们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本来出于兴趣的事情时,内在动机反而被削弱的现象。

比如,对于一些职业画家来说,一旦不为赚钱而画,很可能就不想动笔了。

这种激励逻辑,其实从小就渗透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好学生,我的自我修养是「拿小红花」:不是因为喜欢写作而写,而是为了被老师当作范文念出来。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全校排名前十。围棋升段、弹琴考级、作文比赛……我沉迷于各种表扬。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小红花」不等于真正的热情,它是一朵塑料花。其中的差别,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的一组概念来解释:

▨ 信息性奖励:例如「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的表达特别有想法」,给予能力反馈,有助于增强胜任感,激发内驱力;

▨控制性奖励:例如「考满分就给你买手机」、「你再不上榜就取消你打游戏的资格」,强调服从和交换,往往破坏自主性,让人对本该喜欢的事情产生抗拒[3]。

说到底,不是奖励不好,而是奖励太常服务于控制。我们从来没学过怎样拥抱自我,总是在取悦权威,后者带给我们安全感。

02

重启内驱力第一步:

学会表扬自己

好消息是,找回内驱力并非那么难。首先,我们该重新找回内在的声音。

这时候,相信我们的大脑吧。它很善于辨别外部的奖励与内在的声音。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自主地做出选择,比如「我想学这个」、「我决定去做」,大脑中负责自主决策和情绪动机整合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ACC)和岛叶(AIC)会被广泛激活;与此同时,与长期兴趣和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纹状体会释放出稳定的多巴胺。

当我们的行动出于「被要求」或「有奖励」,负责短期快感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会迅速激活,释放强烈却短暂的奖赏信号。这一机制还会抑制自主区域的活动,让人难以维持动力[4]。

所以,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别人鼓励我们,而是建立自己的奖励系统。

这也正是「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所强调的:当人们根据自身兴趣与价值行事时,才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和更强的满足感。

内在动机不仅仅是「喜欢做某件事」,而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感觉在成为我自己」。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研究发现,具备高水平「自主功能」(Autonomous Functioning)的人,往往有以下三个关键特质:

▨ 自主行为(Autonomous Behavior):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源于内心选择,而非外部要求或压力;

▨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清晰地觉察自己的动机、情绪和价值观,并对行为做出反思;

▨ 抗拒外控(Resistance to Control):面对他人的期待、压力或诱导,更不轻易妥协[5]。

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打开社交媒体,各种赛道的博主每天推送精彩的vlog。一个朋友告诉我,有时她点进博主的个人主页,那些厉害的标签仿佛在暗示自己「是个loser」。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缩小阵地,把目光收回来。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写「正能量小作文」。她在日记里写每天做成的事,比如今天早起没迟到、终于把工作邮件回了、午饭没有点外卖、晚上坚持去健身房了。

每次写完这些小事,就好像把自己从「全盘否定」的情绪里拽回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对自己说:「其实我很行」。

03

建造自己的「支持性环境」

某种程度上,人可能是脆弱的动物,内在声音同样脆弱。找到支持性的环境,也是滋养内驱力不可缺少的。

Deci 和 Ryan 指出,当个体在关系中感受到被控制、被评判,而不是被理解与支持时,内在动机会显著下降,拖延、焦虑、逆反等行为也更容易出现。

而所谓支持自主的关系(Autonomy-Supportive Relationships)——即允许表达意见、给予选择权、尊重内在意愿的关系——能够显著提升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与幸福感[6]。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全然依靠自由意志活着。我们需要真实、平等、支持性的关系,才更有勇气去探索、从失败中恢复。这不是「依赖」,而是「我被当作完整的人」。

在《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行为》中,Deci 和 Ryan 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关系贫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发展出内在动机?

相比那些从小获得足够支持的孩子,他们明明有着更大的心理阻力。现实中有一些例外——亚伯拉罕·林肯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 这些个体可能在某些心理或生理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使其更具备自主成长的潜能;

▨ 可能在成长早期,他们遇到关键他者的支持性介入;

▨ 他们实际上可能影响了生活中冷漠和控制欲强的成年人,使之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控制;

▨ 最后,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预期,将压抑环境重新理解为部分支持性的存在[7]。

支持性的环境在当下十分稀缺。高度内卷的环境,不仅无法提供支持,反而不断消耗个体、瓦解个体。

因此,在鞭策自己更自律、更努力之前,我们最好问问:「我是否处在一个允许我表达、让我有选择的环境里」、「我是否支持他人的自主?」

04

从兴奋到兴趣

需要持续的练习

最后,我们还得聊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想做事,到底因为虚无还是没行动力?

作为吉他爱好者,我断断续续学了五年吉他,花了三万块,却还是只会弹一首歌。我还买了一款语言学习软件的会员,抱着学法语的决心充值六百元。一个月以后就没再打开app了。

如果没有持续、刻意的练习,内驱力很容易就消失了。

换言之,内驱力的养成需要耐心和时间。正如项飙在采访中所讲:「兴奋和兴趣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当你尝试了一件新鲜的事情后,会有初始的兴奋,然后继续去做,发现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会逐渐转化为一种执着性的着迷。

着迷带来苦恼,因为你会发现,过程中的问题无法一下子就解决。这种苦恼又会进一步推动你持续投入,变成一种执着。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依靠内驱力滚动、积累,进而形成一种真正稳定的兴趣和热情」[8]。

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认为:「很多特质被认为是天分,但它们至少经过10年高强度的练习」。

在一项关于职业成就的研究中,他把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按职业潜力分为三组:顶尖的国际独奏家、普通专业演奏者、仅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

通过回顾性访谈,他发现,顶尖的演奏家平均完成了超过一万小时的高强度、聚焦弱点的练习,而最普通的一组只有四千小时[9]。

一项针对 163 名爱沙尼亚青少年排球与篮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与「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双向循环关系。

在一年时间里,运动员每周通过练习日志,记录自己做了什么运动、多长时间、以及强度有多大。练习任务由他们自己设定,但必须能够提升某类特定技能,比如力量、速度、传球或发球等。

结果,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运动员,更愿意主动进行练习任务;而练习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内驱力[10]

可能你会觉得,道理都懂,但是练琴还是太苦了。当你练琴太痛苦而不得不开小差的时候,很可能你还没找到驱动自己的最佳体验。

心理学把这种体验叫做「心流」:时间似乎瓦解、消失、不复存在,人全身心地投入,极度兴奋。同时,挑战的难度与他们的能力相当。

后来,我找到一家少儿音乐培训机构重新开始学琴。不得不说,少儿课程的强度跟我这个上班族完美匹配,我很快就提升了,甚至在家里第一次主动练习。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