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学习

更新时间:2025-08-04 09:31  浏览量:1

想入门古典音乐,不用背术语、记年份,先把它当成“老祖宗留下的好听旋律”,用听流行歌的心态去碰就行。先搞懂这几个最基础的点,听完就不会一脸懵。

一、先认认“古典音乐的朝代”:就像衣服风格会变,音乐也分“时期”

古典音乐不是“一个调调”,几百年来风格变了好几次,就像从唐朝的宽袍大袖到清朝的马褂,各有各的讲究:

-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像华丽的宫廷礼服,浑身是“细节”。音乐里全是“旋转跳跃”的旋律,乐器(比如小提琴、管风琴)互相“较劲”,听着热闹又庄重。代表人物是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他写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像一群人穿着刺绣礼服跳集体舞,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舞步,又踩在同一个节奏上;还有维瓦尔第的《四季》,春、夏、秋、冬四个乐章,光听旋律就像看到春天的鸟叫、夏天的雷雨,特别形象。

- 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0年):像合身的西装,工整又清爽。作曲家们觉得巴洛克“太花哨”,开始追求“规矩”——旋律简洁,结构像“三段式作文”(呈示-发展-再现)。最牛的是“维也纳三杰”:海顿(“交响曲之父”,写了104部交响曲,人称“海顿爸爸”,他的曲子像稳重的老教授,温和又有逻辑);莫扎特(天才,35岁就去世,却写了600多首曲子,《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都是他的,旋律像泉水一样流得又快又顺,听着特舒服);贝多芬(横跨古典和浪漫主义,早期像莫扎特一样规矩,后期“叛逆”,《命运交响曲》开头的“咚咚咚咚”,像拳头砸门,充满力量,据说他耳朵聋了还在写,超励志)。

- 浪漫主义时期(约1820-1900年):像自由的诗歌,主打“走心”。作曲家们不想被“规矩”捆着,开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音乐里全是“情绪爆发”。比如肖邦(“钢琴诗人”,一辈子就写钢琴曲,《夜曲》像深夜的悄悄话,温柔又忧伤,他的曲子得用钢琴弹才够味);李斯特(钢琴炫技大师,弹钢琴像在跳舞,手指快得看不清,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热情得像吉普赛人跳舞);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国宝,《天鹅湖》《胡桃夹子》都是他的,旋律里带着点俄罗斯的清冷和深情,《四小天鹅舞曲》活泼得像小鸭子跳芭蕾);还有 Brahms(勃拉姆斯,严谨又深情,他的《摇篮曲》很多妈妈都会哼)。

- 近现代(1900年以后):像前卫的现代艺术,啥风格都有。有的曲子“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刚演出时因为节奏太怪,观众都吵起来了;也有的很温柔,比如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里面的“念故乡”旋律,像在说“想家了”。这个时期不用强求“听懂”,觉得好听就多听,不好听就跳过。

二、常见“音乐形式”:不用记定义,看“长度和阵容”就懂

古典音乐有各种“套路”名称,其实就看“多少乐器演,演多久”:

- 交响曲:“大场面”,一般4个乐章(像4首歌连起来),由整个交响乐团(弦乐、管乐、打击乐都上)演奏,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一段《欢乐颂》,几百人合唱,气势能掀翻屋顶。

- 协奏曲:“主角和配角”,比如“钢琴协奏曲”,钢琴是主角,乐队是配角,两者“对话”,一会儿钢琴炫技,一会儿乐队跟着附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就像聪明的小孩和大人聊天,你来我往特热闹;“小提琴协奏曲”同理,小提琴当主角,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拉得又快又亮,像在天上飞。

- 奏鸣曲:“小而精”,一般2-4个乐章,多由1-2件乐器演奏,比如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开头像月光洒在水面上,安静又忧伤),小提琴奏鸣曲(一把小提琴加钢琴伴奏,像两个人散步聊天)。

- 室内乐:“小团体演出”,比如弦乐四重奏(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像四个好朋友聊天,声音小而细腻,海顿写了很多,适合安静的时候听。

- 歌剧:“带音乐的话剧”,有人唱有人演,还有乐队伴奏,比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唱段幽默又好听;威尔第的《茶花女》,悲伤得让人掉眼泪。刚开始可以先听“咏叹调”(歌剧中的“独唱名场面”),比如《今夜无人入睡》(来自普契尼的《图兰朵》),高潮部分超震撼。

三、管弦乐队里的“乐器家族”:认得出它们,听着更有画面

就像合唱团分男女高低音,交响乐团的乐器也分“家族”,各有各的“声线”:

- 弦乐组(乐队的“主力”):

- 小提琴:像清脆的女声,负责主旋律,《梁祝》里的小提琴独奏,像祝英台在哭。

- 大提琴:像低沉的男声,负责低音,拉悲伤的旋律时,像叹气一样。

- 中提琴:声音在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像温柔的中音,不太抢戏但少了它不行。

- 低音提琴:比大提琴还低,像老爷爷说话,负责稳住节奏。

- 管乐组(音色亮,像“点睛之笔”):

- 长笛:像小鸟叫,清亮又灵活,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听着像在森林里跑。

- 单簧管:音色有点“沙哑”的温柔,像在讲故事,《天鹅湖》里的单簧管片段,像天鹅在叹息。

- 圆号:声音像“远方的号角”,既可以雄壮也可以忧伤,贝多芬的交响曲里常能听到。

- 小号:高亢又嘹亮,像冲锋号,适合奏胜利的旋律。

- 打击乐(负责“气氛组”):

- 定音鼓:像心跳,控制节奏,交响曲高潮时敲几下,特别提气。

- 三角铁:叮的一声,像星星闪了一下,很灵动。

四、新手入门:别想着“听懂”,先找“喜欢的片段”

古典音乐最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是“觉得太高深”,其实完全不用:

- 从“听过的旋律”入手:《致爱丽丝》(贝多芬)、《蓝色多瑙河》(施特劳斯,像在多瑙河上划船)、《婚礼进行曲》(瓦格纳,结婚常放),这些旋律你肯定在哪听过,先听熟了再找全曲。

- 结合“画面”听:比如看《猫和老鼠》,里面好多配乐是古典乐(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边看动画边听,一下子就记住了;或者看音乐会视频,看乐手们怎么拉琴、按键,比光听音频有意思。

- 不用强求“听完一整首”:比如交响曲太长,先听最有名的乐章(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就那“咚咚咚咚”开头的部分),喜欢了再慢慢听全曲。

其实古典音乐就像老邻居,听多了就熟了。今天觉得巴赫太严肃,明天可能突然被莫扎特的旋律戳中;现在听不懂贝多芬的怒吼,过几年经历点事,可能就听哭了。不用急,慢慢碰,总会遇到让你“哇,好听”的那一段。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