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教研 立于实践 成于创业
更新时间:2025-08-14 12:04 浏览量:1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围绕本科音乐专业师范生能力提升目标,从教学研究、舞台实训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出发,探索“理论研究—舞台演练—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学院相继获批和建设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3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点,形成了“兴于教研、立于实践、成于创业”的教学模式。
兴于教研:以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产出及转化引领课堂改革
为了解决音乐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不够、师范生教育实习和知识学习出现断层等问题,学院深入剖析音乐师范教育对标中小学艺术课程的需求,致力于培养既能实施新课标中对音乐课程的新要求,又能通过校本课程、红色音乐、管弦乐队等形式开展校园美育工作,并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做出艺术课程特色的音乐专业师范生。学院注重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并应用于教育实习。学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7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6项,以及山东省社科项目、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教育规划项目、教改项目6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科研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学院围绕国家美育政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教师教育核心问题,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研究。此外,学院还注重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对接课堂,带动本科生科研,实现以教研成果引导教学、科研与教学融合,促进教研成果的一线教学转化,做到以精准的理论研究引导教学。
立于实践:以校园美育为目标,促进专业教育和美育有机结合
为了提升校园美育水平,学院以丰富的艺术实践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将艺术实践排演课程化,以优秀的歌舞剧排演、赏析、音乐管理为主要形式,带动全校美育工作发展。课程大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做到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步提升,使教学能力培养与舞台实践、技能教学一体形成演练教学法。组建“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三大教学法研究团队,开发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块,将音乐教学法和师范能力有机结合。改革课程评价模式,探索音乐会、舞蹈展演、中小学校园美育活动、社区大舞台等实践形式的考核方式。积极将教学法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柯达伊手势唱名法与山东民歌创编相结合,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胶州秧歌节奏训练有机融合,形成可推广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将《诗经》吟诵技法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衔接。
成于创业:以创业拓宽人才发展维度,形成创业与专业双轨评价
学院把创新创业大赛的短期培训和课程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认知度和主动性。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技能训练、理论学习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搭建“课程学习—艺术展演—创新创业”三级实践体系,注重创新创业的最终评价作用,课程学习和创新学习实现双轨评价。学院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级金奖,“泰山皮影”创业项目落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省级文艺院团共建12个实践基地。通过排演《孔子》《沂蒙山》等大型剧目,完成从技能训练到艺术表达的能力跃升。组织近400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学生创作的42项获奖作品转化为美育资源,惠及5.2万名基层师生,师范生教学技能达标率提升至98.6%。通过系统性改革,学院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周期缩短了58%,学生原创作品的社会转化率达81%,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积极探索“教研—实践—创业”一体化推进的协同机制,促进教与学同频共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的紧密结合,在课程体系上实现专业技术、审美体验、教育能力的共融发展。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模式辐射全国多所高校。例如,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覆盖全国31个省份,累计被200余所高校选用,选课学生达10万人次。学院对口支援喀什大学,与河西学院签订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意向协议,创建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对接全国37所高校。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建立虚拟教研室,实地以公开课、讲座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钢琴即兴伴奏配弹基础》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学院重视“教育研究引导、艺术实践主导、创新创业督导”的教学模式,推动音乐教育从课堂教学向文化服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