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亿次曝光!从宁陕“村光大道”看县域融合传播
更新时间:2025-08-29 19:46 浏览量:3
本报讯(通讯员 陈浩)当田间劳作的农民放下锄头登上舞台,当非遗竹编遇上电子音乐,当民宿游客变身乡村文化代言人——宁陕县“村光大道”活动以“群众即主角、山乡即舞台”为核心理念,将山野间的日常呈现为文旅融合的文化盛宴。它既为县域媒体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更以传播之力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为山乡巨变中一道亮眼的“光”。
传播主体重构:从单一权威到多元共创
宁陕“村光大道”打破了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单一传播主体,自上而下线性传播的常规模式,构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行业参与+媒体联动”的多元传播主体网络。
群众成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力量。活动秉持“摘星不造星”理念,让普通村民从被报道对象转变为传播主体。田间劳作的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直接传递乡土文化魅力,形成了以村民为中心的节点式传播网络。
行业部门深度融入传播生态。宁陕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组织“奋进新时代·展现新风采”行业部门文化文艺活动季,将教体系统、老年大学等不同行业人群推向“村光大道”舞台。行业参与使传播突破了文娱领域,形成跨领域协同传播效应。
县域媒体角色转型为“平台搭建者”与“传播赋能者”。宁陕县融媒体中心与文旅广电局不再单纯扮演报道者角色,而是构建传播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流量引导,联合各镇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建立传播矩阵。截至8月中旬,全网全平台共发布“村光大道”相关信息8413条,“村光大道”话题总曝光量突破6.3亿次。
传播渠道整合:构建全域全媒传播矩阵
宁陕“村光大道”的成功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心构建的全媒体、多渠道传播矩阵,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有效突破了县域传播的地域限制。
短视频平台成为传播主阵地。县融媒体中心与文旅部门深度运营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安康的村光大道现场有多燃”“在绿都宁陕过一个诗意夏天”等4个话题荣登抖音热榜和微博同城热搜榜首。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与“村光大道”的精彩瞬间高度契合,实现了内容的高效扩散。
线下场景转化为流量入口。活动巧妙地将旅游场景设计为传播场景,吸引西安高校大学生写生采风团“游宁陕美景,看村光大道”。民宿成为传播枢纽,游客在体验“21℃的夏天·清凉宁陕”时,自然成为内容的二次传播者,形成“体验—分享—吸引”的传播闭环。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发力。截至8月中旬,415条稿件在中、省、市媒体主流重点平台发布,奠定权威基调。同时,微信小视频、专题小广播等轻量化内容填补了不同受众的信息获取偏好,多渠道之间的相互导流与赋能,让传播效果呈几何级数增长。
传播内容创新:乡土文化的现代表达
在传播内容生产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将深植于泥土的乡土文化通过现代表达方式转化为极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了一系列“既接地气又有网感”的传播内容,解决了县域传播中常面临的内容同质化、吸引力不足等难题。
日常生活艺术化。村民将劳作场景转化为舞台表演,庄稼汉们用锄头敲击水桶、镰刀划出弧线,将田埂歇息的场景艺术化再现。这种“生活即表演”的内容生产方式,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传统文化现代化演绎。节目大胆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如《竹韵电音》将非遗竹编技艺与电子音乐结合,《华阴老腔一声吼》让传统老腔与摇滚节奏碰撞。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符合当代审美,大幅提升了内容的传播价值。
地域特色IP化开发。活动将宁陕独特的生态优势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传播的IP符号,节目内容强化地域辨识度。这种有意识的IP打造,使“村光大道”内容具有鲜明的识别度。
实用信息故事化包装。巧妙地将实用信息嵌入文化内容,实现“软传播”。如《支书的爱情》中“丈母娘开民宿”的桥段实际取材于真实村民创业故事。这种信息娱乐化策略,显著提升了实用信息的传播效果。
宁陕县通过“村光大道”探索出了一条县域媒体融合传播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创造;媒体不仅是观察记录者,更是发展推动者。当传播与文化、社会深度耦合,县域媒体被赋予的就不仅仅是信息功能,更可能成为区域发展的文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