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独家揭秘|16名分指挥完美诠释“同呼吸、共命运”
更新时间:2025-09-03 09:16 浏览量: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在纪念大会的暖场环节,当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共同奏唱起抗战时期经典曲目时,全场观众瞬间被拉回到了80年前的抗战岁月。这场令人心潮澎湃的大合唱如何做到整齐划一?分指挥训练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刚给出答案:“同呼吸、共命运”。
16名合唱分指挥 表情动作就像一个人
在纪念大会的中心表演区,3000人合唱团以国旗杆为轴分为东西两区,16名分指挥身穿白色演出服,佩戴白色手套,分散站于合唱方阵之中,在一米多高的分指挥台上,带领全体合唱团成员唱起暖场歌曲。分指挥全部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分别来自指挥、音乐教育、声乐等专业。他们从70多名候选学生中脱颖而出,历经4个多月的集训,最终站上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分指挥台。在演出过程中,他们个个情绪饱满、神采奕奕,抬手、预备、收束,每个指挥动作都整齐划一,甚至每个表情都近乎相似,连现场的观众都被他们感染,一起放声歌唱。
“在广场合唱中,分指挥就是合唱团与联合军乐团之间的桥梁纽带。”李刚说,与室内合唱不同,广场是一个巨大且分散的声场,如果没有分指挥,3000个人跟着乐队的伴奏很难唱齐。分指挥犹如定海神针,用统一的动作带领每个方阵的合唱队员同时起拍、同时呼吸、同时发声、同时收拍。他们的表情都要做到完全一致,伴随着歌曲的不同意境,向合唱团和现场观众传递出喜悦、坚定、豪迈、愤怒等不同的情绪。
每天训练12个小时 每日挥拍两万次
16名分指挥做到整齐划一,背后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刻苦的训练。尽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60周年、国庆70周年和建党百年三次大型广场合唱指挥工作,有着丰富的分指挥教学经验,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打造出一支专业指挥队伍,李刚依然压力巨大。
和此前三次广场合唱相比,这次演唱曲目的主题、内容、形式、意义都不一样,所以无论是歌曲的处理、分指挥的动作和表情都需要很大调整。李刚说,这次合唱歌曲的指挥难点主要在歌曲本身。歌曲中有《松花江上》这种三声部混声合唱的慢歌,也有《保卫黄河》这样带有轮唱的快歌,时而要充沛表达情感,让作品娓娓道来,时而又要在保持速度稳定的前提下唱出气势和张力,只有分指挥做到整齐划一、准确表达,才能带领好3000人的合唱团步调一致。
为此,李刚和教师专家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方案。在动作训练上,集训期间学生们每天训练12小时,每日跟着节拍器练习挥拍两万次以上,胳膊练肿了、练粗了是常态。为了让学生感受挥拍幅度的一致性,老师们还会拉起绳子,让学生精准练习手臂挥动的位置,甚至形成了肌肉记忆。在表情训练上,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抗战歌曲,老师们为学生们掰开揉碎讲解每一首歌的词曲作者、创作背景、抗战进程等等,将家乡漫山遍野大豆高粱的美好、战争导致亲人流离失所的愤怒都融入到挥拍的手势和表情中。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学生们眼里有光
作为分指挥,这16名学生不仅需要把自己的指挥技巧练好,在与合唱团的日常合练中,还要带领演唱的学生练歌练表情,起到榜样的作用。汗水流进眼睛里,不能擦;雨水打湿了头发,不能动,他们的眼里始终散发着光芒,他们的一举一动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这四个月的训练过程,不仅仅是合唱分指挥训练,更是生动而深刻的思政课。参与合唱分指挥的同学都是“00后”,甚至还有不少“05后”。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学习抗战历史、分析音乐作品、观看主题电影、开展党日活动……身体上的训练固然是艰苦的,但是当同学们唱起《松花江上》时会眼泛泪光、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会坚定而豪迈,这场思政课成功了。他们将内心对作品的认知、对抗战历史的铭记,通过手臂的动作、眼神和表情,传递给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
摄影:和冠欣
记者:叶晓彦,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