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人还不知道!

更新时间:2025-09-04 03:02  浏览量:1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古代音乐,你可能会想到古琴、编钟,或是古装剧里仕女弹琵琶的画面。但你知道吗?最初的古代音乐,其实特别 “接地气”,就是古人从过日子、干活儿里慢慢琢磨出来的。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高大上” 文化,而是跟着人们的生活、祭祀、打仗一步步长出来的,就像一棵小树,慢慢扎根、分枝,最后长成了大树。

最早的时候,还没有专门的乐器,古人想 “搞点音乐”,全靠身边的东西。比如新石器时代,人们打猎回来,敲敲石头、拍拍兽皮,听着不同的声响觉得有意思,这就是最原始的 “音乐”。后来发现,空心的木头敲着声音更浑厚,带孔的骨头吹着能出不同音调,于是就有了骨笛、陶埙这些简单乐器。1987 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距今都有 8000 多年了,上面还钻了孔,能吹出完整的音阶 —— 你想啊,几千年前的古人,拿着兽骨一点点钻孔试音,就是为了让声音更好听,这就是古代音乐最开始的样子:为了让生活多点儿滋味。​

等进入部落、王朝时代,音乐开始有了 “正经用途”—— 祭祀和礼仪。那时候人们信天地、信祖先,祭祀的时候得有仪式感,音乐就成了 “沟通神灵” 的帮手。比如商朝,王公贵族祭祀时会用编钟、石磬,这些乐器敲起来声音庄重又响亮,觉得这样能让神灵听到自己的祈求。到了周朝,更是把音乐和礼仪绑得紧紧的,还专门设了 “大司乐” 这种官职,教贵族子弟学音乐。那时候不同场合用不同音乐,祭祀有祭祀的调调,宴会有宴会的曲子,连走路、行礼都有对应的音乐节奏,就像现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一样,音乐成了 “规矩” 的一部分,这也让古代音乐慢慢有了体系。​

再往后,音乐开始 “走下神坛”,跟普通人的生活、情感贴得更近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特别喜欢音乐,还整理过《诗经》——《诗经》里的诗,当初都是能唱的,有描写老百姓种地的《国风》,有歌颂王公贵族的《雅》,还有祭祀用的《颂》。那时候不管是农夫干活儿哼的小调,还是贵族宴会上弹的琴曲,都算音乐的一部分。像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伯牙弹古琴,子期能听出旋律里的 “高山”“流水”,这说明那时候的音乐已经能表达复杂的情感,还能让人产生共鸣,不再只是祭祀、礼仪的 “工具” 了。​

到了汉唐时期,古代音乐更是 “开了眼界”,开始吸收外来的 “新鲜血液”。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乐器比如琵琶、胡笳、筚篥(bì lì)传到中原,这些乐器音色特别,能弹出更活泼、更有节奏感的旋律,一下子丰富了中原音乐。唐朝更是热闹,宫廷里有 “燕乐”,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音乐风格,跳舞、唱歌都用它;街头巷尾还有老百姓喜欢的 “曲子词”,就像现在的流行歌,能随口唱。比如王维诗里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的琵琶就是从西域传来的,可见当时外来音乐和本土音乐已经 “混得很熟” 了,让古代音乐变得更热闹、更多样。​

其实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就是一个 “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抒情、从本土到融合” 的过程。它不是某个人突然 “发明” 的,而是古人在过日子、办仪式、交朋友、看世界的过程中,一点点把声音变成旋律,把旋律变成文化。就像现在我们听到古琴曲觉得清雅,听到编钟觉得庄重,这些感觉其实都藏着几千年来古人的生活痕迹 —— 他们曾用这些声音敬天地、交朋友、诉心事,最后慢慢酿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这坛 “老酒”,直到现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