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乐剧《神曲》上海站 9月启幕:七百年史诗在浦江之畔奏响现代乐章
更新时间:2025-09-08 15:11 浏览量:2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8日报道:七百年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以《神曲》为笔,在文学星空中勾勒出一场穿越地狱、炼狱至天堂的灵魂远征。这部长诗不仅是意大利文学的基石,更如一束永恒之光,照亮了西方文明的精神疆域,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七百年后,这部不朽经典迎来全新生命 —— 全球首部且唯一一部改编自《神曲》的意大利音乐剧,即将首次登陆上海。这座始终与世界文化同频共振的东方大都会,将成为意式史诗与海派文化碰撞的舞台,为观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作为中意建交 55 周年重点文化项目,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的上海之行备受瞩目。该剧由意大利 MIC 公司匠心制作,“我们歌剧” 独家引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与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演院线下属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担任联合出品方并负责全国巡演运营。9月11日至14日,这部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巨作将在上海正式上演,为中意文化交流续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颠覆式艺术创新:让 14 世纪史诗 “活” 在当代舞台
《神曲》登陆上海,绝非一次简单的国际演出,更是对上海文化消费力与审美高度的生动印证。从深植欧洲人文传统的文学内核,到打破艺术边界的舞台表达,音乐剧《神曲》的气质,与上海观众开阔的文化视野、追求精神深度的观演需求高度契合。
一方面,上海 “亚洲演艺之都” 的城市品牌,为这部经典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土壤,让但丁的哲思能触达更多热爱艺术的心灵;另一方面,《神曲》的到来也为上海文化市场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夯实这座城市的国际文化交流枢纽地位,实现经典价值与城市气质的双向赋能。
如何让七百年前的史诗贴近当代观众?音乐剧《神曲》给出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 以摇滚、歌剧与古典乐的跨界融合为灵魂,以 3D 动态投影与机械舞台装置为骨架,重构出一场可感可知的 “灵魂之旅”。
导演安德烈亚・奥尔蒂斯始终坚守原著精神内核,却敢于突破传统框架:交响乐的恢弘、电子摇滚的张力与 3D 全息投影的科技感碰撞,让 14 世纪的文字描写转化为眼前流动的视觉奇观。
作曲家马尔科・弗里西纳更是精准拿捏作品情绪,将古典编曲的典雅与现代音乐的活力融合,在 “地狱”“炼狱”“天堂” 三个篇章中切换音乐风格 ——“地狱篇” 的撕裂式摇滚高音传递挣扎与痛苦,“天堂篇” 的纯净歌剧咏叹调诠释神圣与救赎,8 位意大利歌手以极具感染力的嗓音,为观众打造一场沉浸式听觉盛宴。
视听双重震撼:从舞台到服饰的极致打磨
走进《神曲》的演出现场,观众将瞬间脱离现实 —— 这里没有传统的固定布景,取而代之的是可互动的机械装置与 3D 动态投影:随着剧情推进,舞台空间不断变换形态,配合音效与灯光的层次递进,“地狱的黑暗深渊”“炼狱的阶梯”“天堂的光辉云海” 轮番呈现,观众仿佛化身但丁的同伴,亲身踏上这场穿越三界的奇幻旅程。
为了还原中世纪与神话世界的交融感,剧组耗时许久打造了超过 200 套华丽服饰:每一件都兼顾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审美,复杂的手工刺绣、精致的珠饰搭配特殊面料,让 “维吉尔”“贝阿特丽切” 等角色从文字中走出。
自开启中国巡演以来,《神曲》每到一站都能引发强烈反响:演出现场,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返场时观众与演员的合唱场景更是温暖动人;演出之外,它不仅成为观众朋友圈里的 “文化热词”,更频繁登上官方媒体与权威平台的报道,从剧院内的艺术作品,成为引发文学、戏剧、哲学界多维度讨论的文化事件 —— 这份关注,既是对其艺术高度的认可,也让但丁的经典 IP 触达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对于《神曲》而言,上海是巡演中的重要一站:这座兼具国际化、现代化与人文底蕴的城市,既能理解其欧洲文化内核,也能以开放的姿态赋予它新的解读视角,为作品提供理想的展示与共鸣空间。上海站演出结束后,《神曲》将赴杭州完成本轮中国巡演的收官,但它的文化影响力远未停止。
作为中意建交 55 周年的献礼之作,这部音乐剧不仅是两国表演艺术领域深度合作的成功范例,更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文明互鉴桥梁 —— 它证明了经典文学的生命力不会被时间冲淡,也印证了文化交流能打破语言与地域的隔阂,让不同文明的观众在艺术中找到共鸣,感受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