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最终是审美问题——著名小提琴家王之炅谈名师、名琴与音乐
更新时间:2025-04-03 20:55 浏览量:2
2025年3月29日,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界新生代领军人物”的王之炅,在宁波音乐厅开启她的独奏音乐会。这位曾师从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俞丽拿教授的演奏家,以兼具细腻情感与恢弘技巧的演绎风格闻名乐坛。从上海音乐学院的天才少女到国际舞台的常客,她的艺术足迹遍布全球顶级音乐厅,更以对德奥经典作品的深刻诠释赢得乐评人盛赞:“她的琴声像一条河流,既有古典的深邃,又涌动当代的生命力。”
此次音乐会,王之炅演奏了三首风格迥异的经典作品:莫扎特《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哀婉与克制、普朗克《小提琴奏鸣曲》的法式浪漫与戏剧张力,以及贝多芬《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中英雄性与诗意的交锋。精彩无比的演出吸引了观众们"针落可闻"的专注,一位乐迷深有感触地说:“今晚终于感受到了这句最高级的夸奖:王之炅教授的音乐会现场可以直接录制唱片!”
“这些作品如同三位性格迥异的‘对话者’,需要演奏者用不同的音色与呼吸去回应。”王之炅坦言,贝多芬的奏鸣曲尤其考验与钢琴的默契,“每个乐句都是一次微妙的博弈与共鸣。”
音乐:最终是审美问题
作为目前活跃于乐坛的小提琴家,王之炅在演奏生涯中跨出的每一步,都引起人们的瞩目。
她在 14 岁时受梅纽因(Yehudi Menuhin)大师的邀请,在大师的指挥下首次与乐团合作登台,和法国里尔交响乐团演出协奏曲,从此便以独奏家身份出现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并且获奖无数。评论家称她的演奏“将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完美相融”,是“当今乐坛才华最为全面的小提琴家之一”。
王之炅曾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教授。随后,跟随小提琴大师、前柏林爱乐乐团前首席高利亚·布拉赫(Kolja Blacher)在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及柏林埃斯勒音乐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Berlin)学习,取得独奏家学位(Konzertexamen) ,毕业后在柏林音乐学院任教。王之炅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管弦系副主任。
2020年,王之炅创立了时代重奏团,在中国多个城市巡演,获得高度评价。王之炅作为艺术总监,为重奏团制定艺术规划。在舞台上,她担任独奏也是指挥。王之炅希望以非传统的形式和多样性的组合方式来表达各个时代的音乐,不断探索重奏艺术的可能性。
王之炅坦然表示:技巧只为音乐表现服务,我认为拉琴拉到最后,一切都是审美问题,一切都是品味问题。
甚至连音准都是品味问题,巴赫的音准,莫扎特的音准,还有浪漫时期的音准,当然是不一样的。音准的细微变化,能够提高演奏的刺激程度。比如拉柴可夫斯基,可以运用某些音准的技巧去提高演奏的辉煌度,但是拉巴赫、拉莫扎特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么用。所以音准也是品味问题。
名琴:三百年琴魂的当代苏醒
音乐会的另一大焦点,是王之炅手中那把制作于1716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是由中华基金会赞助的,琴弦是由拉森Larsen提供的Il Cannone Gold。 这把诞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黄金时代”的小提琴,历经三个世纪的风雨,曾见证无数历史性演出的辉煌。其音色被形容为“天鹅绒包裹的火焰”——高音清透如月光倾泻,低吟时又似暗涌的深潭。
“名琴不是‘工具’,而是有生命的合作者。”王之炅轻抚琴身,向记者描述初次执琴时的震撼,“它的共鸣箱仿佛储存了无数故事,每一次运弓都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震颤。”她特别提到,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穿透力在贝多芬作品中尤为凸显,“c小调的冲突性与琴本身的浑厚音质,能构筑出近乎交响化的空间感。”
这场宁波的音乐会几乎创造了奇迹。整场演出中,连最小琴童都保持着"针落可闻"的专注,欧洲钢琴家杰里米·杨在后台感慨:"宁波观众的聆听素养堪比维也纳金色大厅!"当贝多芬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全场爆发的掌声持续整整十分钟,声浪几乎掀动音乐厅穹顶。最终,艺术家加演福雷的一首小品作为回应,纯净音符如月光倾泻,为这场震撼之夜写下温柔注脚。
观众王先生表示:听罢王之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弦音仍不绝。其中对普朗克小提琴奏鸣曲的完美演绎,哀伤与快乐尽情倾泻,听得如痴如醉,更是余音悠悠于心。回家后找出普朗克室内乐中的一张CD重新聆听,甚感两者旗鼓相当难分高下。正如评论家称她的演奏“将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完美相融”,是“当今乐坛才华最为全面的小提琴家之一”。
名师:两代艺术家的精神传承
这次演出也是宁波俞丽拿文艺大师工作室的活动之一,因为王之炅曾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教授。
提及恩师俞丽拿,王之炅的语调中充满敬意:“俞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用音乐‘说话’。”她回忆学生时代的严格训练,“一个揉弦的力度偏差,她会要求反复琢磨十几种处理方式,直到找到最贴合乐谱灵魂的表达。”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如今已内化为她艺术哲学的一部分。
“当你可以把技巧和音乐结合起来,各种音乐都可以表现好的时候,这个才叫技巧全面。而在我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技巧的基本功的训练,确实是俞(丽拿)老师给了我非常非常大的帮助,从小到大的基本训练都放在那里。她是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王之炅补充道。
王之炅与俞丽拿老师
王之炅教授于音乐会结束后第二天还特意在华师大艺术实验学校的4楼“俞丽拿文艺大师工作室”进行大师辅导,5位来自宁波效实中学、宁波李惠利中学、上音宁波实验学校、宁波外事学校的琴童,在王之炅教授耐心细致的一对一针对性辅导下,当场就解决了部分学习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直呼获益匪浅。
王之炅与宁波琴童
此次与钢琴家Jeremy Young的合作,则是另一场“名师对话”。作为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室内乐系主任,Jeremy以对古典主义作品的权威解读著称。王之炅用“化学反应”形容二人的排练:“他像一位敏锐的‘建筑师’,总能在和声结构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层次。比如莫扎特奏鸣曲中的钢琴部分,他的触键让古典框架焕发出即兴般的灵动。”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名琴与名曲的交织,更是一场跨越中西、连接古今的艺术对话。从斯特拉迪瓦里琴承载的意大利制琴传奇,到俞丽拿一脉相承的中国学派精髓,再到与欧洲钢琴名家的碰撞,王之炅以独特的视角,为宁波乐迷呈现古典音乐的多元维度,也创造了宁波音乐史上难忘的一夜。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