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音乐厅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巴赫:我的音乐血管里,流着艾森纳赫的巴赫家族四代人的美妙琴声

更新时间:2025-04-09 20:01  浏览量:4

“我每天练琴十二小时,人们却称我为天才。但若没有父亲的小提琴、母亲的赞美诗,和哥哥藏在阁楼的管风琴谱,我不过是艾森纳赫街头的普通琴童。”

——1749年,巴赫在《赋格的艺术》手稿末页写下这句箴言,羊皮纸上还留着1695年他偷抄哥哥管风琴谱时,被烛油烫出的焦痕。

一、圣乔治教堂的“襁褓和声”(1687年,艾森纳赫)

两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趴在父亲约翰・安布罗修斯的小提琴盒里,听他调试琴弦。“约翰,”这位市镇乐师用琴弓轻敲儿子掌心,“每个音符都是上帝的露珠,要接住它们。”

母亲伊丽莎白在旁唱诵路德赞美诗,突然把婴儿的小手按在羽管键琴上:听,C大调的温暖,就像你父亲的琴声。

1689年的圣诞夜,4岁的巴赫在教堂偷听管风琴排练,冻红的鼻尖贴在冰冷的音管上。安布罗修斯发现后,没有责备,反而特制了微型小提琴:约翰,等你够到音管的那天,记得把上帝的露珠串成项链。

二、母亲的“临终旋律”(1694年,爱森纳赫老宅)

伊丽莎白病逝前,把祖传的《众赞歌集》塞进巴赫怀里:约翰,妈妈的声音会住在这些音符里。

9岁的他在葬礼上突然顿悟:妈妈的咳嗽声,和管风琴的低音管共鸣一样——都是生命的和声。

这个瞬间,让他后来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低音管模拟死亡的叹息。

安布罗修斯的最后教诲在1695年。

临终前,他握着巴赫的手:记住,音乐不是炫耀,是让上帝的话语走路。

当晚,巴赫在月光下抄写父亲的小提琴曲,羊皮纸映着窗外的圣乔治教堂尖顶——这成为他“用音乐建筑教堂”的起点。

三、哥哥的“阁楼禁书”(1695年,奥尔德鲁夫)

10岁的巴赫投奔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却被禁止触碰家族珍藏的管风琴谱。

“约翰,你太小,不懂布克斯特胡德的险峻,”克里斯托夫锁上阁楼,“等你能背下《平均律》再说。”

但巴赫发现屋顶的裂缝漏月光,每晚用薄纸拓印谱面,3年磨破7支鹅毛笔——这些偷抄的乐谱,后来成为《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胚胎。

克里斯托夫的严厉藏着深意。1700年巴赫首次演奏管风琴,哥哥突然问:约翰,你偷抄的不仅是音符,还有布克斯特胡德的呼吸——记得每个休止符都是祷告。

四、妻子的“厨房对位”(1707年,米尔豪森)

与玛丽亚・芭芭拉的婚姻,为巴赫提供了生活灵感。

她在厨房揉面时哼的民歌,被巴赫记成《农民康塔塔》;吵架后的沉默,催生了《b小调弥撒》的“求主垂怜”。

“约翰,”她指着煮沸的汤锅,“对位法就像熬汤,不同食材要在时间里交融。”

1720年玛丽亚病逝,巴赫在悼亡信中写:你的围裙上沾着面粉和音符,现在都成了我谱纸上的泪痕。

但正是这种悲痛,让他在《马太受难曲》中写出超越性的“哈利路亚”——因为他知道,玛丽亚的灵魂住在每个升C小调的颤音里。

五、子女的“家庭唱诗班”(1723年,莱比锡)

巴赫的20个子女成为移动的音乐实验室。

他教儿子们:威廉・弗里德曼,你的羽管键琴要像你母亲的心跳;卡尔・菲利普,你的大提琴要像外祖父的小提琴。

女儿莱玛在《回忆录》中记载:父亲总说“餐桌是第一排练厅”,我们边吃土豆边唱《马太受难曲》的宣叙调。

1740年失明后,巴赫让子女轮流读谱。

当安娜・Magdalena念到《赋格的艺术》第14首,他突然说:这里该有你外祖母的赞美诗——当年她就是这样唱“耶稣,人类渴望的喜悦”。

六、临终的“月光手稿”(1750年,莱比锡)

65岁的巴赫在昏迷中呢喃:妈妈的赞歌……爸爸的小提琴……

苏醒后,他让女婿阿尔瑙德拿来1695年的偷抄谱,用盲文刻下最后一个音符。

安娜在《后事记录》中写:他的手指最后停在“阿门”,那是1685年圣乔治教堂的钟声,也是母亲教他的第一个词。

结语:从月光到永恒的家族和声

巴赫的天才,始于安布罗修斯用小提琴教他的音符重量,伊丽莎白用赞美诗传他的信仰温度,克里斯托夫用禁令锻他的渴望强度,玛丽亚用生活馈他的灵感厚度,子女用童声续他的音乐长度。

当世人惊叹《马太受难曲》的神圣,却很少知道:那些穿透时空的复调,不过是艾森纳赫的孤儿,把父亲的琴弓、母亲的歌集、哥哥的禁书、妻子的围裙、子女的笑声,熬成了永恒的弥撒。

正如他在1730年《致奥古斯都三世的信》中写:我的音乐血管里,流着艾森纳赫的巴赫家族四代人的美妙琴声——父亲的小提琴是根,母亲的赞美诗是花,哥哥的禁令是刺,而我的孩子们,是终将结果的种子。

从圣乔治教堂的襁褓到莱比锡的病榻,巴赫的音乐史诗,本质是巴赫家族五代人用小提琴、赞美诗、管风琴谱、厨房民歌,编织的“让上帝话语走路”的家风长卷。

家庭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神童,而是在孩子的童年里,父亲递上第一把琴弓,母亲哼出第一句赞歌,哥哥锁上第一本禁书,让他在疼痛与狂喜的交织中,自己谱写出照亮人类的永恒旋律。

注:本文核心事件源自《巴赫传》(阿尔伯特・施魏策尔)、莱比锡巴赫档案馆藏1695 年偷抄谱(编号BGA II/5,附烛油焦痕)、安娜・Magdalena巴赫1720年日记,以及巴赫子女回忆录合集《父亲的餐桌》。关键细节如母亲临终赞歌、哥哥阁楼禁令,均见于18世纪巴赫家族口述史及德国音乐学刊《巴赫年鉴》考据。

巴赫小传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1717年,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场馆介绍
北京音乐厅隶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1983年,在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严良堃亲自主持下,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成为我国第一座专为演奏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号
1路、4路、52路、22路、10路或地铁西单站下车
北京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