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音乐剧《蝴蝶梦》| 每当迷雾笼罩,“她”便在庄园里游荡
更新时间:2025-04-18 09:12 浏览量:3
当第一次走入广州大剧院,和朋友一起看了《伊丽莎白》的音乐剧版音乐会的一个月后,她问起我会不会来看《蝴蝶梦》时,我是很想点头说“那当然”的:德奥音乐剧的风格与法剧迥然不同,质感极佳的舞美和与正剧几乎无异的编排,加上演员的唱功,实在让人很难不想念。最后当然没能看成,于是时隔数月,想起来又翻出来官摄看一通。
年轻女孩“Ich(德语中的我)”为德温特先生所吸引,结婚之后才发现曼德雷庄园中处处留存着上一任女主人瑞贝卡的痕迹,而管家丹弗斯夫人也极力留存着瑞贝卡曾经留下的痕迹,不愿将它们抹去。为此深感痛苦的Ich决定揭开背后的真相。
随着故事推进,关于瑞贝卡的一切也逐渐浮出水面:她美貌惊人,同时又具有令荒凉的曼德雷庄园重焕生机的手腕;她让所有人都铭记,却又放荡毒辣,令德温特先生痛苦不堪,最后还设计让丈夫杀死自己以逃脱病痛折磨——她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甚至都未曾真正出现过,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又或者说,她魅力的一部分本就源自斯人已逝,留在故事中的只有一个从未出现的幻影。
当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消亡,逝者身上的每一面都将在人们心中无限地放大,最终在记忆里留下的不会是原本的“Ta”,而是经由自己美化或是劣化过后的形象。
譬如丹弗斯夫人,她对瑞贝卡的执念已经远远超出主仆情谊的范畴。在丹弗斯夫人的眼中,瑞贝卡是挣脱世俗枷锁的完美化身:她无需依附婚姻定义价值,将整个曼德雷庄园化作个人意志的延伸。曼德雷庄园的声名几乎全由瑞贝卡一手建立,这种对自由与力量的极致追求与掌控力,这种对于世俗、对于父权传统的反抗与蔑视,正是丹弗斯夫人所欣赏的。
这让她对瑞贝卡的迷恋与执着到了“两人身型样貌都相似”的地步(*原著描写),以至于在那首最为经典的“招魂曲”中发出一声声殷切的呼唤:
Rebecca, wo du auch immer bist
瑞贝卡,无论你身在何方
dein Herz ist ruhlos wie die wilde, freie See
你的心就像辽阔的海洋般掀起波涛
Wenn der Abend beginnt, singt der Wind:
每当傍晚来临,风也在呼唤着她:
Rebecca, komm heim, Rebecca!
瑞贝卡,快回来吧,瑞贝卡!
Aus dem Nebelreich zurück nach Manderley
快从那雾之国度回到曼德雷
当看丹弗斯夫人点燃了火、站在楼梯上抱着瑞贝卡的袍子,仿佛仍沉浸于旧日之中时,不免感到一种悲伤:在她心中,瑞贝卡便是标准的理想女性的具现。当斯人已逝、当新的德温特夫人Ich到来,那个完美的幻影便破灭了。
随之而去的哪里只是她对瑞贝卡的爱呢!那背后是她对自由、强大、美丽的女性的憧憬……
大火中人们四散救火奔逃,好像火焰驱散徘徊于此的鬼魂:庄园烧毁了,人们离开了,仿佛换掉庄园内的装饰布置还不足够,到了此刻,瑞贝卡留下的所有罪恶与阴郁才随着曼德雷庄园的毁灭完全消失。
但《蝴蝶梦》就只是揭露了一个一对新婚夫妻逃离传奇般的高智商反社会人格的阴影的故事吗?我想不是的。借用B站一位网友所说,歌颂爱情战胜邪恶在这部音乐剧中完全是个伪命题(这是之前有几个一起讨论的人提出来的)。更为合适的,倒不如说它展示了两种或多或少都带有病态的感情——病态却深邃;以及社会各阶层所展现出的,人性的通病:爱慕虚荣,制造谣言,自私自利。
一见到丑陋的人性,我又不由自主地开始观察了:于是不论是温柔善良同时也聪慧过人的Ich,或是强硬的丹弗斯夫人,还是始终未曾真正出现的瑞贝卡,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女性的另类描绘?瑞贝卡的强大使她在死后仍然震慑庄园,而Ich的强大隐藏在连名字都没有的弱小面具之下。
就像有白天必有黑夜,如果阴影不存在,那么光也不会到来,最后Ich获得了理想的爱情,此后永远陪伴在德温特先生的身边,德温特先生逃离了瑞贝卡的阴影。
想离开的重获新生,逝去的最终长眠地底。这也许也算是一种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