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以音乐铸就中华文明的精神丰碑
更新时间:2025-04-21 08:01 浏览量:4
在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浪潮中,总政歌舞团著名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萨日娜的《传承》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磅礴的艺术张力,成为一曲唱响民族精神、凝聚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这首由萨日娜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作品,既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情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这一永恒命题的哲学诠释。它以音乐为媒介,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成为新时代主旋律创作中一座璀璨的艺术丰碑。
《传承》
一、文化基因的诗意凝练:歌词的史诗性与哲学性
《传承》的歌词以“五千年”为时空坐标,将中华文明的沧桑与辉煌浓缩于诗行之间。“五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隆昌兴旺”开篇即勾勒出历史的厚重感,而“五千年一脉相承/走过了一路辉煌”则点明了文化延续的生命力。词作摒弃了空洞的口号,转而以具象的意象(如“薪火”“德行”)与抽象的精神(如“同舟共济”“民族复兴”)交织,构建起宏大的叙事框架。
尤为重要的是,歌词将“传承”定义为动态的创造过程。从“继承创新”到“发扬光大”,从“经天纬地”到“德行天下”,词作者董瑞芳与萨日娜以递进式的表达,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本质:非固守旧制,而是以创新激活传统,以德行滋养文明。这种辩证思考,使歌曲超越了简单的赞颂,升华为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哲学追问。
二、音乐语言的跨界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萨日娜的演唱风格,根植于蒙古族长调的悠远,又融入了现代声乐的技巧。在《传承》中,她以“明亮流畅、行腔婉转”的嗓音,将草原文化的辽阔感与中华文明的恢宏感完美结合。歌曲主歌部分以长调式的吟唱铺陈历史纵深,副歌则以激昂的高音掀起情感高潮,形成“静水流深”与“惊涛拍岸”的对比,暗合中华文化“刚柔并济”的特质。
编曲家耿晓光的贡献亦不可忽视。他巧妙运用马头琴的苍凉音色与交响乐的磅礴织体,构建出“传统乐器诉说历史,现代编曲托举时代”的层次感。尤其是间奏部分马头琴与管弦乐的交响对话,既是对草原文化的致敬,亦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隐喻。这种音乐语言的跨界融合,使《传承》既保有民族音乐的纯粹性,又具备国际化的审美高度。
三、艺术实践的使命担当:从舞台到社会的精神共振
萨日娜的艺术生涯始终与“传承”紧密相连。作为张大千大风堂书画传人,她将书画中的笔墨气韵融入歌唱;作为军旅艺术家,她以《军柳》《信赖的目光》等作品将军旅文化与民族精神交织;而《传承》则是她艺术理念的集大成之作。这首歌不仅在央视晚会、中泰建交庆典等舞台唱响,更通过萨日娜的公益行动(如助力家乡文旅、慰问边防官兵)实现了从艺术表达向社会行动的延伸。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传承》的传播打破了传统主旋律歌曲的受众边界。在短视频平台,其片段被配以非遗技艺、历史影像等内容,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在国际舞台,它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载体,如在中泰文化交流中,萨日娜以“一笔龙”书法表演与歌声交融,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多维魅力。这种“艺术+行动”的传播模式,使歌曲的社会价值超越了审美范畴,成为文化自觉的催化剂。
四、时代精神的音乐注解:传承何以成为永恒命题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传承》的诞生恰逢其时。它回应了“何以中国”的文化焦虑,以音乐的形式给出了答案:传承不是复古,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构传统;不是割裂,而是在多元共生中寻找共性。歌曲末句“德行天下再创辉煌”,既是对“以文化人”儒家传统的呼应,亦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诠释。
更深层看,《传承》的成功揭示了主旋律创作的新路径:唯有将民族基因、时代精神与个体艺术家的生命体验深度融合,才能避免流于说教。萨日娜以草原儿女的血脉为底色,以军旅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为筋骨,使《传承》既具民族性,又具普世性,成为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史诗。
结语
《传承》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唤醒了每个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当萨日娜的歌声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五千年文明的回响,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宣言。这首歌曲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以创新的勇气、包容的胸襟,续写中华文明新的华章。正如萨日娜所言:“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延续”——而这,正是《传承》留给时代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