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级小学,音乐教师须是多面手
更新时间:2025-07-29 21:23 浏览量:1
文 | 徐丽梅
“科技推动社会高效运转,而艺术教育则赋予发展以人文温度。”7月7日,由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耿飞带领的“音梦乡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第二小学开展系列支教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构建“高校专家指导+教育硕士、公费师范生驻校实践+县级市小学特色化实施”的三级协同体系,用艺术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美的火种,培育兼具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活动实施之前,耿飞首先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她介绍,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8天,既是高校美育资源向县级教育场域延伸的创新实践,更是对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精准落地。活动对标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构建“音乐素养培育+艺术实践创新”双轨并行模式,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研习、班级合唱艺术指导、校园戏剧创编实践、舞蹈形体训练等四大模块,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及创意实践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在县级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是多面手——不仅可以掌控日常的音乐课堂,还要组织学生们开展游戏活动、舞蹈、组织各种艺术社团;既要有演奏、演唱的能力,还要懂创编作品、胜任指挥。”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对此深有感触。
实践活动刚开始,2023级音乐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曹佳豪以“节奏赋能”为核心理念,精心设计“逛三园”“抓鸭子”“谁是小小指挥官”等音乐互动游戏,迅速打破学生间的陌生感,在团队协作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他的同学李向亿在主持与朗诵课上,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了解朗诵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李向亿还与硕士学姐龚昱婷一起指导孩子们弹奏古筝、琵琶等中国乐器,带领他们合奏。
“组织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要采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2024级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研究生杨红昭介绍,音乐课上,她让孩子们吹纸,在纸张的起伏中感受横膈膜的支撑作用、初步掌握气息控制技巧;用有趣的练声曲为孩子们开嗓,让他们迅速进入歌唱状态;通过有趣的例子和互动游戏,讲解全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时值,让他们轻松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唱歌曲时,她逐句示范,根据歌曲风格编排队形和动作,让孩子们手拉手随着音乐节奏欢快舞动。
舞蹈课上,2024级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研究生王孜婧、何倩飞、龚昱婷分别教授舞蹈《兵娃娃》《迷彩小将》和《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及手势舞《蹦蹦跳跳》,从简单的手部摆动到复杂的队形变换,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舞蹈的律动美,直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不到两周的支教实践活动,给南宫市第二小学的学生带来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一些原本性格内向害羞的孩子逐渐变得开朗,在汇报演出中自信大方;很多孩子喜欢上了音乐、舞蹈,上课时的专注力也明显提升。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高校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资源互通——对参与实践的高校学生而言,基层教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县域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需求及学生特点,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真实参照。”南宫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张立军认为,专业化艺术课程的系统引入拓展了南宫第二小学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音乐、美术等实践课程有效提升了创造力、文化理解力等核心素养。
南宫第二小学校长王合勇认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凸显了美育特色,也为县域学校突破资源瓶颈提供了创新思路。后续,校方将持续优化合作机制,确保美育项目在科学规划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动支持单位——北京益动燕赵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的总干事般若说,此次实践不仅是艺术教育的下沉输送,更是高校与基础教育阶段美育资源的系统性对接。她提出通过建立“高校—地方美育发展共同体”,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重点探索“课程共建、师资共育、活动共办”的乡村美育提质路径,为县域美育生态优化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